近日,制药巨头辉瑞(Pfizer)宣布终止其最后一款GLP-1受体激动剂PF-06954522的研发,这一决定使其在肥胖症治疗领域的GLP-1管线彻底清零。至此,辉瑞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连续放弃三款同类候选药物,其肥胖症治疗战略陷入“空心化”困境。
三款GLP-1药物接连折戟
辉瑞在GLP-1领域的研发之路可谓坎坷。2023年底,首款口服GLP-1候选药物 lotiglipron因临床试验中出现肝酶升高问题被终止;四个月前,另一款口服药物danuglipron也因一名患者在1期试验中出现潜在药物诱导的肝损伤而被叫停。
与前两款药物不同,此次PF-06954522的终止并非出于安全顾虑。辉瑞发言人表示,该决定是基于对其1期试验数据及GLP-1市场格局的评估。这款药物源于辉瑞与Sosei Heptares的合作,2023年进入1期研究时,辉瑞原首席科学官Mikael Dolsten曾信心满满地称公司正围绕GLP-1“搭建平台”,并投入了 “相当大的努力”。
肥胖症战略收缩,转向外部合作与并购
随着三款GLP-1药物相继出局,辉瑞目前在肥胖症领域仅剩处于2期临床阶段的GIPR拮抗剂PF-07976016。此前,公司曾计划将其与danuglipron组成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但这一构想随danuglipron的终止化为泡影。
面对内部研发的接连失利,辉瑞明确表示将寻求外部机会以补充管线。公司发言人指出,会 “评估外部合作可能性,与内部研发的分子形成互补”。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CEO Albert Bourla强调,肥胖症及心脏代谢疾病仍是公司重点领域,与肿瘤、疫苗和内科领域并列,但未来将通过多笔小型交易而非大型并购来完善管线,且在肥胖症领域的并购会“非常谨慎,不会支付过高价格,只按资产实际价值付费”。
艰难中的其他管线动态
与肥胖症药物的困境形成对比的是,辉瑞在艰难梭菌疫苗领域看到了转机。尽管旧款疫苗PF-06425090因未能达到主要终点已终止研发,但公司正在推进新一代疫苗的研发。
这款新一代疫苗基于旧款改进而成,2期试验显示其功能性毒素中和抗体滴度较旧款提升4倍,且只需接种两剂(旧款为三剂),同时添加了佐剂以增强免疫反应。辉瑞计划于今年将其推进至3期试验。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美国每年约有50万例艰难梭菌感染病例,导致3万人死亡,首款针对该感染的疫苗市场潜力巨大,这也是辉瑞不愿放弃的重要原因。
此外,辉瑞还终止了两款1期资产的研发:用于心力衰竭的AMP激活蛋白激酶激动剂PF-07293893,以及针对实体瘤的口服STING激动剂PF-07820435。
辉瑞的连续失利折射出GLP-1领域的激烈竞争与技术门槛。当前,诺和诺德、礼来等企业已凭借成熟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后来者需在有效性、安全性与给药便利性上实现突破。对于辉瑞而言,如何通过外部合作或并购快速补位,将是其在肥胖症治疗这一“千亿赛道”中重获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全球肥胖症患病率持续攀升,市场需求仍在扩大,但药物研发的复杂性与高风险性也日益凸显。辉瑞的战略调整,或许将为行业提供关于管线布局与风险控制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