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提法,就是实现医保制度从“被动支付”转向“主动赋能”,从“疾病补偿”转向“健康投资”。“医保要有所为、有所备、有所应。”
点苍鹤认为,这是医保局在医保制度中角色的一次重大转变,这意味着医保局从事后管理走到事前预判,工作前瞻性将得以大大体现。而医保“看门人”也将引入“投资人”的角色理念。
8月18日,国家医保局官网刊载《2025年全国医疗保障工作年中座谈会在陕西召开》的内容,报道了全国医保工作年中总结座谈会召开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部署,透过该内容,可以分析研判接下来的行业发展方向。
国家医保局下半年的工作部署共九个方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即将推行或探索的一些新政策。
例如,下半年将启动制定按病种付费3.0版分组方案,以及在集采协议期满后探索按全国统一接续采购。此外,还将推进医保管理的科学化,比如将评价结果作为医药上市和医保准入价格调整的依据。这些举措都值得行业内所有参与者重点关注。
上述九点工作内容整理成如下表格:
首先来看启动制定按病种付费3.0版分组方案。我们知道,去年国家医保局刚刚调整并推出了DRG/DIP2.0版的分组方案,主要是针对DRG/DIP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一些不顺畅或存在问题进行优化。
2.0版方案解决了部分医疗机构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今年,又将推出3.0版分组方案,这也表明DRG或DIP医保支付方式,随着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推行不断深入,会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持续完善。至于3.0版分组方案会有哪些具体变化,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另一个关注点是探索集采协议期满后全国统一接续采购,2025年下半年,是否会推进全国统一的接续采购,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国家集采目前已经实施了十批,第十一批也已启动。以往集采协议期满后接续采购,最初主要是由各省自行制定接续方案,有些省市则牵头组织联盟式的接续采购。2024年5月20日,国家医保局在“医保集采8号文”明确,由广东、上海、江苏、河南四省市牵头,负责国家集采接续的联盟组织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这一模式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需要完善的地方。
其实,关于全国统一接续采购的说法,几个月前在业内就已经有所传闻,而这次在下半年工作会议上被正式提出。不过,会议中强调了“探索”二字,也就是说,目前还不一定会全面推行全国统一接续采购,但有可能会选择部分品种或批次的集采产品,按照统一规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
此外,医保管理的科学化也被提上日程,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医保综合价值评价体系。
对医药产品,在六个维度上进行评估,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公平性、可及性以及创新性。评价结果将作为医药上市医保准入和价格调整的依据,由此可见,药物经济学的评价结果贯穿到医药产品的上市前、上市后、进医保前和进医保后等阶段。
这个定调基本上已经确定了药物经济学,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政策发展方向。药企应更加重视证据,以及药物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
此外,不容忽视一个重要的提法,就是实现医保制度从“被动支付”转向“主动赋能”,从“疾病补偿”转向“健康投资”。
点苍鹤认为,这是医保制度角色的一次重大转变,这意味着医保局从事后管理到事前预判,工作前瞻性将得以大大体现。
比如,提前预判参保人行为、疾病谱及经济环境、医疗条件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动因,打好政策制定及基金使用、监管的提前量,提升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将健康视为一种投资,不仅契合当前的社会心理及公共卫生理念,也将医保的工作赋予了更高纬度的医保“看门人”与健康“投资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