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辉瑞宣布,其镰状细胞病(SCD)治疗药物inclacumab(PF-07940370)在关键III期THRIVE-131研究中未能达到主要终点。
该研究评估了每12周给药一次的血管闭塞危象(VOC)预防效果,结果显示inclacumab组与安慰剂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未实现显著降低。
消息有点扎心。要知道,这已经不是辉瑞在SCD领域的第一次挫折。
时间倒回2022年,辉瑞以54亿美元收购Global Blood Therapeutics(GBT),获得三款SCD药物:已上市的Oxbryta、临床后期候选药物inclacumab和下一代HbS聚合抑制剂osivelotor。
然而,三款候选药接二连三折戟,像极了一场“医药版《破产姐妹》”。
SCD患者的日常
要理解这场"医药悲剧",首先得搞懂SCD到底是个啥病。
想象一下:你的血管是一条双向八车道的高速公路,红细胞是运货的卡车。正常红细胞圆滚滚的,能灵活变道,在血管里畅通无阻。
但SCD患者的红细胞,因为β-珠蛋白基因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形成了异常的镰状血红蛋白(HbS),导致红细胞扭曲成镰刀状。
这种变形不仅使红细胞僵硬易破裂,还会在缺氧时聚合形成纤维,卡在血管分叉口引发血管闭塞危象(VOC)。
这是SCD患者最痛苦的"血管堵车":可能突然出现骨关节剧痛、胸腹部绞痛,严重时脾脏梗死、肾衰竭甚至多器官衰竭,需紧急输血或住院治疗。
这些反复发作的剧烈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对其生存预期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辉瑞的三折戟
2022年,辉瑞看中了GBT在SCD领域的研发积累,斥资54亿美元收购该公司。
当时外界普遍看好:GBT手里有三张"王牌"——Oxbryta、Osivelotor、inclacumab,分别针对SCD的不同病理环节。
结果呢?这三张牌一张比一张"坑"。
第一张牌:Oxbryta(voxelotor),加速批准的反噬。
Oxbryta是GBT的"头牌",2019年凭借II期研究显示血红蛋白水平提升的数据获得FDA加速批准。
辉瑞收购后,本指望它能成为销冠,结果2024年9月EMA公布的两项III期注册研究数据显示:用药组的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
尽管EMA指出死亡原因可能与疟疾等感染相关,但辉瑞仍宣布全球撤市,并停止所有临床试验。
第二张牌:Osivelotor(GBT601),下一代的信任危机。
作为新一代HbS聚合抑制剂,Osivelotor在2023年ASH年会公布的II/III期数据显示:150mg剂量组血红蛋白平均提升3.17g/dL,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改善。
但2024年12月,FDA因III期研究(NCT04927247)中观察到血小板减少等安全性信号,暂停其全球临床试验;2025年5月,辉瑞宣布彻底终止该药研发。
第三张牌:inclacumab,精准靶向的无力感。
该药靶向P-选择素,旨在减少血管闭塞危象(VOC)。
但2025年8月,辉瑞公布III期THRIVE-131研究结果里,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VOC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换句话说,这药吃了跟没吃一样,患者的血管该堵还是堵。
更早的挫折发生在2024年3月:另一项III期研究(NCT04927247)因患者招募困难被提前终止。
SCD治疗的"堵点"
辉瑞的三折戟,表面看是药物研发的运气差,背后其实是SCD这个病的"狡猾"。
首先,SCD的病理机制像团乱麻。红细胞镰变、血管堵塞、炎症风暴、器官损伤……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单一靶点很难破局。
就像堵车时,只疏导一个路口没用,可能上游还在不断涌进新车,下游出口又被堵死。
其次,患者群体规模与分布矛盾突出。
全球SCD患者约770万,其中约30万为严重病例。但患者高度集中于非洲、中东等疟疾流行区,且因医疗资源匮乏导致临床数据收集困难。
更关键的是,SCD患者对药物的安全性要求极高。
他们的身体长期受疾病折磨,器官功能本就脆弱,新药哪怕有一点点副作用,都可能被放大成致命风险。
黑暗中的光
以肿瘤药为例,中国创新药从I期到上市的整体成功率仅7.9%,而罕见病药物虽因市场独占性强成功率略高,但SCD作为"罕见病中的珠穆朗玛峰",失败率远超平均水平。
但这些失败也在推动行业进步。
Oxbryta的撤市,揭示了单纯提高血红蛋白的潜在风险;Osivelotor的终止,提醒团队关注药物的"长期安全性";inclacumab的失败,则证明单一靶点阻断的无力。
说了这么多失败,可能有人会问:"那SCD患者怎么办?难道没有希望了吗?"
其实,医学的进步往往藏在失败里。
尽管辉瑞的三款药折戟,全球仍有超过150项SCD临床试验在进行,包括基因编辑、基因疗法、双靶点药物和新型细胞疗法。
SCD的治疗之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探索都在逼近真相。
回到辉瑞的故事,54亿的损失确实巨大,但正如医药圈共识:"我们不是在失败,而是在迭代认知。"
毕竟,那些没成功的药,终将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