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康方生物的率先突破
研发追踪 药智网 2025-09-04 15

在免疫肿瘤学的演进中,PD-1/PD-L1抑制剂与抗VEGF疗法长期以来分别代表着免疫激活与抗血管生成的两大主流策略。然而,随着一线市场被Keytruda(pembrolizumab)等PD-1单抗牢牢占据,后续创新已面临“内卷”。如何在既有疗法基础上实现真正的临床突破,成为产业关注的核心问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迅速崛起。它们通过同时阻断免疫抑制与血管生成两条通路,试图在疗效曲线趋缓的免疫检查点领域打开新的上升空间。过去两年,来自中国的创新公司推动了这一方向的临床与资本热潮。据统计,全球累计交易额已超过250亿美元。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资产,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已经在中国获批上市实现率先突破,并在关键III期研究中实现总生存期(OS)获益,引发了学术界、产业界与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01

依沃西单抗的不断突破

作为该赛道的领军产品,依沃西单抗的临床表现几乎成为整个PD-(L)1/VEGF双抗能否走向主流的风向标。

真正让依沃西单抗跃升为全球焦点的,是其在HARMONi-2研究中的表现。这是一项直接挑战默沙东Keytruda的头对头III期试验,入组人群为一线PD-L1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试验结果显示,依沃西单抗不仅显著延长了中位PFS,还首次在肺癌领域实现了对Keytruda的直接超越。在免疫肿瘤学的赛道上,这一突破极具象征意义:过去十年,Keytruda几乎代表了PD-1疗法的最高标准,鲜有药物能够在关键终点上展现压倒性优势。正因如此,HARMONi-2的结果被认为是双特异性抗体进入IO主流舞台的里程碑。基于这一数据,依沃西单抗在今年4月获得了中国监管部门批准,用于一线PD-L1阳性NSCLC治疗,成为其第二个获批适应症。进一步的OS结果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更新,全球学界与产业界都在密切关注。

在中国开展的III期HARMONi-A研究(二线EGFR突变型非鳞NSCLC,TKI耐药后),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此前就已显示出中位PFS 7.1个月vs 4.8个月的优势(风险降低54%),并在今年8月的最新读数中首次确认了具有统计学与临床意义的OS获益。这不仅为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提供了坚实背书,也在国际层面上回答了“PFS优势能否转化为真实生存获益”的关键质疑。

与此同时,依沃西单抗的全球化进展也在加速。由Summit Therapeutics主导的HARMONi试验(设计与HARMONi-A一致,但覆盖欧美等多区域患者)同样显示PFS风险降低48%,与HARMONi-A高度一致。尽管中期分析中OS尚未达到显著,但趋势积极。随着HARMONi-A最终确认OS阳性,业内普遍期待HARMONi能在后续随访中实现类似突破,为其在美国二线EGFR突变NSCLC的潜在申报奠定基础。

目前,依沃西单抗已在肺癌领域布局8项III期或注册性研究,涵盖鳞癌、非鳞癌、TKI耐药、PD-L1高表达以及小细胞肺癌巩固治疗等多种临床场景。同时,其适应症范围正向冷肿瘤与免疫耐药扩展,包括TNBC、MSS结直肠癌、胰腺癌等。通过这种广泛而战略性的临床布局,依沃西单抗试图在一线高发肿瘤与难治性领域实现双重突破。

02

中企驱动的PD-1/VEGF双抗“淘金潮”

如果说依沃西单抗的临床进展和上市打响了PD-(L)1/VEGF双抗的第一枪,那么资本市场的火热则让这一赛道迅速演变为全球范围的“淘金潮”。

过去两年,围绕这一机制的授权、并购与联合开发交易,总金额已超过250亿美元,其中大多数核心资产来自中国。这些资产虽然都围绕同一个机制展开,但在研发路径、合作模式和适应症选择上各具特点。

PM8002(亦称BNT323,普米斯生物技术→BioNTech)

PM8002是一款PD-L1×VEGF-A双抗,最早由中国普米斯生物技术研发,设计上兼具简洁性与稳定性,进入临床III期。

相对于其他PD-L1×VEGF双抗,它较早进入注册性研究,并通过与BioNTech合作被纳入全球临床布局。2023年,BioNTech以约8亿美元首付款,总额接近10亿美元完成对Biotheus的收购。随后在2025年,BioNTech又与BMS就该分子达成15亿美元预付款、总额高达110亿美元的战略共研协议,合作模式为成本和利润五五分成。

这是迄今为止该领域最大规模的合作。与其他资产相比,其差异化在于联合开发模式,合作范围覆盖超过10个瘤种,包括NSCLC、SCLC及其他高发肿瘤,成为目前国际化布局最深入的双抗之一。这一交易不仅凸显了BNT323的潜力,也显示跨国药企已将其视为PD-1单抗的潜在接班人。

AMV-2510/IMC-209(宜明昂科→Instil Bio)

AMV-2510由中国宜明昂科开发,属于PD-1×VEGF双抗,开发早期即锁定NSCLC人群,尝试以更快速的临床推进切入竞争激烈的肺癌市场。2024年,Instil Bio以5.5亿美元首付款,总额约20亿美元获得其除中国外的权益。目前处于II期临床阶段。

LX-299(礼新医药→默沙东)

LX-299是礼新医药研发的PD-1×VEGF双抗,它的适应症布局更广泛,并非单一肺癌,而是涵盖多种实体瘤。2024年,默沙东以5.68亿美元首付款,总额高达27亿美元获得全球权益。目前处于II/III期临床开发。对于Keytruda已经建立庞大市场的默沙东而言,LX-299被视为“补位”资产,为其在免疫肿瘤学中的下一阶段提供后续动力。

SSG-707(三生制药→辉瑞)

SSG-707是三生制药研发的PD-1×VEGF双抗,合作金额约12.5亿美元首付款+1亿美元股权投资,总额约48亿美元。尝试切入NSCLC与结直肠癌(CRC),覆盖范围较肺癌单一适应症更广。目前临床开发仍处较早阶段,但凭借辉瑞的国际开发能力与三生在中国的基础,该项目未来有望加速进入全球关键试验。

依沃西单抗(康方生物→Summit)

依沃西单抗是当前最具代表性的PD-1×VEGF双抗,已在中国获批多个适应症。差异化优势非常突出:它是首个在肺癌适应症中直接在头对头III期试验中超越Keytruda的疗法,已被验证在EGFR突变NSCLC二线、一线PD-L1阳性NSCLC、鳞癌与非鳞癌、SCLC巩固治疗等多场景具备疗效潜力。

2022年底,Summit以5亿美元首付款,总额约50亿美元获得其中国以外权益,正推动欧美注册化临床。凭借广泛适应症与领先数据,依沃西单抗成为目前最具确定性的双抗领袖。

03

PIP视角下的依沃西单抗与PD-(L)1/VEGF双抗

在全球肿瘤药物开发的语境中,能够被称为PIP(Pipeline-in-a-product)的药物并不多见。PIP的核心在于,一个产品凭借独特的机制与广泛的适应症拓展能力,可以同时承担多个产品线的战略角色

Keytruda是最典型的范例:一个分子撑起了超过十种瘤种的适应症扩展,涵盖黑色素瘤、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胃癌、宫颈癌、肝细胞癌、默克尔细胞癌、肾细胞癌、食道癌、子宫内膜癌、鳞状细胞癌、乳腺癌、胆道肿瘤、恶性胸膜间皮瘤等,单枪匹马奠定了一个时代。

如今,人们开始问:PD-(L)1/VEGF双抗是否也能成为下一个PIP?

从依沃西单抗的路径来看,它无疑符合了PIP的基本逻辑。作为该赛道的领军产品,依沃西单抗已在肺癌领域建立了覆盖全病程、全人群的完整开发策略:无论是二线EGFR突变NSCLC(HARMONi-A/HARMONi),还是一线PD-L1阳性患者(HARMONi-2),抑或是鳞癌、非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巩固治疗,几乎所有主要亚型都已被纳入其III期或注册性研究。这种全面覆盖,使得依沃西单抗在肺癌领域有望建立起类似Keytruda的“基础药物”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依沃西单抗并未局限于肺癌。在胆道癌、头颈鳞癌、TNBC、MSS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等难治性或“冷肿瘤”中,它也已经展开III期或关键性临床探索。其中,头颈鳞癌项目更是尝试与抗CD47抗体联用,体现了双通路协同之外的“多路径组合”。这类布局为其跨癌种扩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不过,PIP的意义不仅在于单一产品线的多点开花,还要看整个机制是否具备可复制的普适性。这正是PD-(L)1/VEGF双抗更具讨论价值的地方:

机制的广谱性:PD-(L)1和VEGF分别代表免疫激活与血管生成,二者组合天然覆盖了免疫缺陷和血管依赖两大肿瘤维度。相比PD-1单抗,它们更有潜力跨越不同瘤种,具备PIP所需的“通用性”。

临床的可外推性:目前几乎所有分子(PM8002、LX-299、SSG-707等)都选择从NSCLC切入,这是最大,也是最容易验证的市场。但能否从肺癌平移到胆道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其他适应症,将决定这类双抗能否真正成长为PIP。

商业的战略性:资本市场的选择已经表明,跨国药企将PD-(L)1/VEGF双抗视作下一代平台级资产。无论是Summit以50亿美元引进依沃西单抗,还是BMS与BioNTech高达110亿美元的共研,核心逻辑都在于复刻一个Keytruda式的产品管线。

因此可以说,依沃西单抗已率先展现出PIP的属性,但PD-(L)1/VEGF双抗能否整体进化为PIP,还需要多个分子在不同瘤种中取得确证突破。

04

未来展望:能否真正撼动Keytruda?

在讨论PD-(L)1/VEGF双抗的未来时,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它们能否真正撼动Keytruda和Opdivo在免疫肿瘤学中的统治地位?

从临床证据来看,依沃西单抗已经迈出关键一步。在HARMONi-2研究中,它首次在头对头III期试验中在肺癌领域超越了Keytruda,这一突破极具象征意义。近期在OS临床重点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Keytruda已经通过超过十年的临床积累,构建起庞大的适应症版图和医生信任。即便在单一试验中获得领先,要想在全球市场真正重塑格局,还需要更多跨瘤种、跨人群的确证性结果。

从机制优势来看,PD-(L)1/VEGF双抗的双通路协同机制确实为其拓展提供了理论优势。免疫激活叠加抗血管生成,既能改善免疫微环境,又能增强抗肿瘤效应。这一特性意味着它们在传统PD-1单抗疗效有限的“冷肿瘤”和免疫耐药人群中,可能具备额外空间。这种潜在的广谱性,使其具备PIP化的可能性,也为其提供了向Keytruda地位发起冲击的科学逻辑。

但竞争格局不容忽视。Keytruda不仅有先发优势,还拥有覆盖将近二十个适应症的注册地位和完善的支付体系。其在全球范围的销售渠道和医保谈判能力,也为其提供了难以撼动的商业护城河。相比之下,PD-(L)1/VEGF双抗仍处于早期市场探索阶段,真正的全球OS数据尚未完全成熟。如果未来临床结果未能持续确认生存优势,其竞争力可能会被削弱。

此外,监管与支付端也将成为决定性因素。双抗机制新颖,但也意味着需要更多循证数据来支持跨适应症申报。对于医保与商业支付方而言,如何为一类“看似升级版PD-1单抗”的产品支付溢价,也是亟待解答的问题。如果定价过高,而疗效优势仅体现在边际改善上,推广难度可能会加大。

PD-(L)1/VEGF双抗以依沃西单抗为代表,已经展现出潜在的PIP化路径,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对Keytruda的阶段性胜利。但要真正撼动Keytruda的地位,还需要三个条件的同时满足:

在多个肿瘤类型中复制显著OS优势;

证明其在冷肿瘤和耐药人群中的差异化价值;

在价格与支付上找到平衡,避免重蹈“高价低普及”的覆辙。

未来几年,随着HARMONi系列及其他全球III期试验结果的陆续揭晓,我们将看到这一机制是成为“新Keytruda”,还是停留在“Keytruda的补充”。无论最终答案如何,PD-(L)1/VEGF双抗已经为免疫肿瘤学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结语:从依沃西单抗在中国的率先突破,到跨国药企超过百亿美元的重磅交易,PD-(L)1/VEGF双抗已经从概念走向现实。它们不仅是对PD-1单抗时代的一次加法尝试,更是一次机制与临床模式的重塑探索。虽然能否真正撼动Keytruda仍存悬念,但至少它们已经让全球免疫肿瘤学重新燃起了对“下一个基础药物”的期待。未来几年,无论结果如何,这一赛道都将成为全球制药版图中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


您可能感兴趣
PD- L1 ADC,下一个超重磅BD领域?
PD- L1 ADC,下一个超重磅BD领域?
研发追踪 氨基观察 2025-09-04 15
康方生物的率先突破
康方生物的率先突破
研发追踪 药智网 2025-09-04 15
重磅!罕见病新药「伊奈利珠单抗」获批国内
重磅!罕见病新药「伊奈利珠单抗」获批国内
研发追踪 新药来了 2025-09-0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