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百济神州发布公告称,公司与Royalty Pharma签订《特许权使用费购买协议》,后者将支付首付款8.85亿美元,换取塔拉妥单抗在中国以外地区年度销售净收入中分级计算的中个位数百分比特许权使用费的大部分权利。
更关键的是,协议设置了超额收益分享条款——年销售超15亿美元后,百济神州仍可分享该部分收入;同时百济保留卖出选择权,可在2026年8月25日前行使权利,最高再获6500万美元额外付款。
这不是普通的License-out交易。
传统模式下,Biotech公司往往选择"一次性卖断"或"固定首付款+里程碑付款",而此次交易通过首付款+阶梯分成+二次出售选择权的组合设计,既提前锁定大额资金,又保留了产品长期收益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总金额上限可达9.5亿美元,且百济仍保留与安进合作框架下的其他产品权益。
这种创新模式的出现,折射出Biotech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层变革。
拆解非典型BD交易
过去几年,中国Biotech的License-out多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为核心:比如某创新药在海外启动III期临床,跨国药企支付首付款,上市后按销售额分15%-20%的特许权使用费。
这种模式下,Biotech的收入与药物商业化表现强绑定,但也意味着要承担漫长的临床投入和市场推广风险。
而百济此次的交易,本质是"收益权分割"——将塔拉妥单抗未来的收入流提前定价,Royalty Pharma用8.85亿美元首付款买走大部分即时收益权,百济则保留小部分长期收益权和二次交易的选择权。
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对百济而言,8.85亿美元是"确定性现金流",可用于填补研发投入缺口;对Royalty Pharma来说,用"预付金"锁定未来高毛利收益,若塔拉妥单抗年销突破15亿美元,其分账收益将远超初始投资。
更关键的是"阶梯分成"条款——年销售超15亿美元后,百济能保留分级计算的中个位数百分比分成,这意味着双方利益深度绑定:药物卖得越好,百济后续收益越多,避免了"卖断即躺平"的短视行为。
被安进"押注"的双抗
要理解这笔交易的底层价值,必须回到塔拉妥单抗的"身世"。
这是一款靶向DLL3/CD3的双特异性抗体,由安进开发,2019年被纳入百济神州与安进的全球合作清单——当时安进以20.5亿美元购入百济20.5%股份,并将20余款在研药物(包括塔拉妥单抗)的全球开发权益交给百济,由百济承担相应开发成本,换取相应特许权使用费。
选择DLL3/CD3双抗作为合作重点,安进看中的是其在小细胞肺癌(SCLC)治疗中的潜力。DLL3是小细胞肺癌的关键靶点,约85%-96%的SCLC患者的肿瘤细胞表达该蛋白,而CD3则是T细胞的激活靶点。
双抗的设计逻辑是"精准连接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理论上比传统单抗或化疗更具靶向性。
此外,安进作为跨国药企,更擅长后期临床和全球注册;而百济神州经过10年发展,已建立覆盖中国、美国、欧洲的超3700人商业化团队,尤其在肿瘤领域积累了成熟的推广经验。
此次与Royalty Pharma的交易,本质是百济在完成"开发阶段"后,进一步将"商业化收益权"进行结构化处理,释放资金用于下一个创新药的管线推进。
百济的现金储备战
对百济神州来说,8.85亿美元不是简单的进账,而是一场关乎生存的现金储备战。
作为国内研发投入最高的Biotech,百济一直面临着"烧钱快、回血慢"的挑战:其核心产品替雷利珠单抗虽全球热销,但仿制药竞争加剧;在研管线中,10款处于III期临床的药物每年需要约45亿美元研发投入。
此次交易的意义,可从三个维度拆解。
短期现金流:8.85亿美元将使百济的现金储备从2025年二季度末的121.8亿美元提升至130亿美元,足以覆盖未来3年的研发投入。
风险对冲:塔拉妥单抗的商业化尚未启动,通过"预收大部分收益",百济提前锁定了该产品的潜在回报,降低了研发成功但商业化不及预期的风险。
战略灵活性:保留"年销超15亿后分成"和"最高6500万回购权",意味着如果塔拉妥单抗成为超级重磅药,百济仍能分享其长期增长红利,避免了一次性卖断导致的利润流失。
"现在的Biotech,既要会融资,更要会卖权,"一位行业分析师如此评价,"这不是妥协,而是生存智慧。"
当Biotech从"烧钱"走向"精算"
百济神州与Royalty Pharma的交易,本质上是中国Biotech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的缩影。
过去十年,行业靠"融资-研发-再融资"的模式扩张,但随着全球资本市场收紧,Biotech必须学会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多的事。
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层面:合作模式升级、管线优先级调整和全球化能力构建。
所以,在全球创新药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会研发与会经营的协同至关重要。百济神州的这次交易则为中国Biotech探索出了一条"既保持创新活力,又能持续造血"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