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寒冬之后,生物科技企业的生存状况开始迎来改善。
最新中报显示,港股18A板块现金总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融资产)为1089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980亿元显著增加,这是行业三年来首次“回血”。
从低迷到缓和,这种“好起来”的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的改善,配股再融资恢复常态;二是BD交易的活跃,出海授权带来真金白银;三是部分企业通过药品的商业化销售,开始具备一定的造血能力。
总而言之,在企业自己努力之外,随着市场信心逐步回暖,产业循环重回正向轨道。
当然,贫富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截至年中,多家企业现金储备不足5000万元,北海康成账上现金储备更是不到200万元。可以预见,“出清”将会与回暖同频上演。
但不管怎么说,经过一轮周期的洗礼,对于大部分具备硬核实力的企业来说,“活下去”会渐渐成过去式,“跑起来”是下一程的关键词。
/ 01 /
超30家现金储备增加,总体回暖是趋势
港股18A板块现金储备总体回暖是趋势。
据氨基君统计,超30家生物科技企业现金总额回升,排除新上市公司,超10家企业涨幅超20%。其中,微创机器人、脑动极光、同源康医药表现尤为突出,现金储备较去年同期翻倍增长。
总体来说,现金储备的回升,由内因+外因共同驱动。
内因核心是药企自我造血能力的增强。例如,在此前2025年1季度电话记录中,百济首席财政官Aaron Rosenberg提到:“由于我们以价值为中心的投资理念,我们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了正经营现金流。”根据最新半年报显示,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3.08亿美元。这也促使公司现金储备增长。2024年年中,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5.93亿美元,最新的中报则是增长到了27.56亿美元。
同时,BD成为企业的造血方式之一。2025年是中国创新药的出海大年。截至6月底,创新药已达成52项出海交易,其中18项总额超10亿美元,披露的总金额超过647亿美元。
首付款加过去BD的里程碑付款,已然成了中国药企带来现金的重要方式之一,上市公司自然也不会例外。
最典型的就是和铂医药。上半年公司持续的BD交易,先后与阿斯利康等达成合作,首付款超2.6亿美元,潜在里程碑款超60亿美元。得益于BD项目不断落地,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再创新高,达到4.4亿元,现金储备增长到了22.91亿元。
外因则是,资本市场环境向好,配股再融资重新活跃。而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资金储备增长,也是得益于配股融资。
例如,信达生物在6月底完成了一笔43亿港元的融资,所募资金中九成都将投向创新管线和全球研发。这一动作,也使得其账上现金储备,从2024年年中的81.65亿元增长到了2025年中的95.4亿元。而相较于2024年年末的75亿元,更是增长了近20亿元。
很显然,资本市场的信心恢复,使得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融资路径逐步畅通,为现金储备注入新的动力。
可以说,自我造血、BD与配股的结合,为18A企业打造了“内外双循环”的资金回血通道。
/ 02 /
账上现金只有200万元,贫富差距也在加剧
不过,“回血”并不均衡,贫富鸿沟反而在扩大。
尾部Biotech仍在资金链边缘“硬撑”——氨基君统计显示,约15家18A公司账面现金不足2亿元。
最极端的是北海康成。2025年中现金仅余196万元,一度濒临破产。其处境折射出行业残酷现实——若研发迟迟无法变现,只能眼睁睁看着现金耗尽。
好在8月其与百洋医药达成1亿港元股份认购,暂获喘息,但能否逆袭仍待观察。
同处悬崖边的还有永泰生物、圣诺医药等,现金储备均低于5000万元,已难支撑长期研发,亟需转机。
一边是现金充裕的头部赢家,一边是捉襟见肘、融资无门的中小玩家,港股创新药板块正加速两极分化。
当然,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仍有转机。
Wind数据显示,自8月以来,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已有约16家公司宣布配股融资计划,总额超过173亿港元,占到同期全市场配售总规模的三分之一。
在创新药行情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必然会给更多企业带来配股融资的机会。北海康成也正是在股价持续上涨之后,迎来了白马王子。未来,部分现金储备有限的企业,仍然能够通过配股乃至自身BD,带来现金流的转机。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分化仍会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种优胜劣汰或许是痛苦的,但也是港股18A真正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