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前言
9月8日,三星生物宣布已与美国某制药公司签署了一份价值高达12.9464亿美元的委托生产合同,该合同是三星生物创立以来规模第二大的订单。合同期限设定至2029年12月31日,为双方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基础。不过,由于合同中包含了保密条款,因此客户及具体产品名称并未对外公开。
图源:三星生物官网
此次合作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三星生物在全球CDMO市场的领先地位,也凸显了其在大型制药企业供应链中的战略价值。
01
不断刷新订单金额
三星生物是幸运的。
新冠疫情后,受营收暴增后的断崖下跌影响,CDMO公司难以找到替代新冠产品的合同,叠加生物技术领域寒冬来临,CDMO行业纷纷遭受重创。
而三星生物却仍在这片寒冬中不断刷新订单金额:2024年7月,三星生物与一家美国制药公司签署了价值10.6亿美元的CMO协议;同年10月,三星生物与一家亚洲制药公司签订了一笔价值12.4亿美元的大单,合同有效期至2037年12月。
而到了2025年,日韩印制造业则作为欧美市场的备选方案,被推上了全球舞台,而三星生物也在开年迎来公司最大的一笔订单:2025年1月,其在一份监管文件中透露,已与一家未具名的欧洲公司签署了公司历史上最大的合同订单,价值2.1万亿韩元(约合14亿美元),光这一笔订单的体量就占到了2024年总订单的40%。
这一连串的大体量合作并非偶然。从行业背景来看,制药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与具备大规模、高效率生产能力的CDMO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以控制成本、分散供应链风险并加快药品上市进程。尤其是在生物类似药、抗体药物和复杂注射剂等领域,产能保障往往成为商业化成功的关键。
三星生物的订单爆发也反映出其在客户结构上的优化。早期其客户多以中小型biotech为主,而近年来,随着其产能扩展和质量体系获得国际认可,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药企将其列为优先合作伙伴。
在MNC加码签约的情况下,三星生物2024年累计新增订单金额已接近10亿美元。2024年一年时间就拿到辉瑞(9亿美元)、诺华(3.91亿美元)、BMS(2.71亿美元)、罗氏(2.13亿美元)和GSK(2700万美元)的订单,CDMO订单金额累计超15亿美元。
这些动辄十亿美元级别的合作,不仅为三星生物带来稳定收入,也进一步强化了其资金实力和再投资能力,为其后续扩产和技术升级提供有力支持。据其2025年Q2及H1财报显示,三星生物CDMO业务,在今年上半年首次突破2万亿韩元(约合15亿美元)大关,并创下历史新高,总计达到3.4万亿韩元(约合25亿美元),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6%,其中Q2收入同比增长了25%。
要知道从今年5月22日开始,三星生物宣布将转型为纯CDMO公司,而旗下研发制药部分则转移至新成立的控股公司Samsung Epis Holdings。三星生物这波All in CDMO的操作,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客户对于潜在利益冲突的顾虑;另一方面也是欲趁产能优势持续放大,从而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02
产能不断扩张
除了幸运之外,实际上三星生物在产能规模和制造效率上的豪赌也帮助其抓住这份机会。
在全球CDMO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三星生物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的产能配置和持续的技术创新,逐步形成其竞争壁垒。
从产能方面来看,1、2、3号工厂目前已全部投入运行,4号工厂完成扩建,为2024年度收入增长提供支撑。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已与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中的17家建立合作,业务范围计划扩展至前40大药企。
2025年4月,第五工厂正式投产,新增产能18万升,总产能达到78.4万升。该工厂整合了此前工厂的运营经验,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全面数字化。
依照现有规划,6至8号工厂将在2032年前逐步建成,其中6号工厂预计于2027年竣工。若扩产计划如期推进,至2032年,三星生物总产能预计将达到132.4万升,规模能够居于行业前列。
其产能规模的持续扩大,为承接跨国制药企业的大规模订单提供了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在全球医药供应链格局调整的背景下,三星也正在逐步扩展其全球业务范围。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