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失眠患者迎来新一代创新药,但只有新药还不够
产业资讯 健闻咨询 2025-09-16 18

8月初,新型抗失眠药物莱博雷生(商品名:达卫可)在电商平台首发,第一天就售出8000多盒。谈及这个数字,卫材中国总裁冯艳辉直呼“没想到”。

“原先我们只注意到医院市场。”就在莱博雷生上市前夕,一位院长还向她表达了对该产品的期待,因为医院过去十多年都只有老药可用。

自2007年之后,国内失眠治疗领域一度长达十多年没有创新药上市,2023年上市的一款药物,虽然在作用机制上有所创新,但仍属于传统的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同类药物使用历史已超过半个世纪。今年5月底获批的莱博雷生,作为首个在中国上市的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真正属于全新靶点的创新药,可谓给国内失眠治疗带来一场革新。2024年,莱博雷生全球销售额为3.7亿美元,居同类产品之首。

冯艳辉总裁提到,虽然莱博雷生在已上市的20多个国家及地区均获得较好的市场反响,特别是在失眠大国日本,莱博雷生在助眠药物处方市场的份额已达到40%。但在中国上市后的成绩仍出乎卫材团队的意料之外,他们没想到在医院市场之外,莱博雷生的产品需求竟也如此旺盛。

因为属于非镇静类药物,对睡眠结构的调节(通过抑制食欲素的促觉醒作用,诱导睡眠)更趋近生理自然状态,以及较少的副作用,莱博雷生并未被纳入二类精神药品目录管理(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也是目前唯一未被纳入该目录的主流助眠药),患者获取药物渠道更多、限制更少。

多种调研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存在睡眠困扰的人群数以亿计。对药企来讲,这意味着十分庞大的潜在市场。

冯艳辉总裁反而更加谨慎。她表示,深受失眠困扰的群体迫切希望获得效果好、副作用少的药物,但任何一种药都并非万能,只有在适合的人群中合理地使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这也是我们在推广药品时一直都特别重视的一点。”

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詹淑琴教授指出,失眠(一种睡眠障碍)需要辨症施治,不同的类型,治疗和用药方案也不同。加强睡眠健康管理,提升抗失眠药物可及性和治疗规范性,亟需完善睡眠障碍诊疗体系,让失眠患者更方便地获得专业支持,并在不同医疗机构都能获得遵循指南的同质化服务。

新药,新期待

莱博雷生在国内正式上市后,李玮应该是首批“尝鲜”的患者之一。产品在电商平台刚上线,他立刻下单预约。

事实上,早在去年底,他就在小红书被“种草”了。

李玮对新药的关注和期待,完全是因为过去几年痛苦到几近崩溃的失眠经历。

今年28岁的李玮是北京一家小型创业公司的合伙人,三四年前进入所在行业,失眠史也差不多与此同步。

夜里十一二点躺上床,翻来覆去好几个小时睡不着,“脑子里嗡嗡的全都是事儿,想不够的事儿。”刚入睡两三个小时,又到了起床时间,第二天早上8点继续上班——这一度是他每天生活的常态。

又累,又睡不着,无论白天晚上。“浑身上下哪哪都不得劲儿”,情绪也不稳定。李玮说,失眠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想要放弃生命。“你懂吗,两个星期,每天只睡半小时,我觉得可能是个人都想死。”

李玮的处境,正是为数众多的职场失眠人群的缩影。因为频繁加班、出差,以及承受巨大的业务绩效和其他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正常人最基本的睡眠已成为他们的奢侈品。据詹淑琴介绍,职场精英也是目前我国三大主要失眠群体之一,另两大群体分别是老年/慢病人群和被繁重学业、电子产品剥夺睡眠时间的青少年。

2023年,连续失眠近一个月后,李玮感觉扛不住了,第一次去医院开了助眠的药。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到今年上半年,从苯二氮䓬类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到抗焦虑抑郁药物,他几乎把医生能开的药都吃了个遍。

刚吃药那段时间,可谓久旱逢甘霖,每天8-10小时的睡眠让他如获新生。不过新的烦恼也很快随之而来。

首先是各种药物的副作用。第二天头脑昏昏沉沉倒还平常,更诡异的是,他在穿插服用两种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期间,吃药后到入睡前会情绪起伏不定,莫名其妙地给别人打电话,微信加陌生人,发一串乱码……第二天醒来后,这段记忆又会离奇消失,仿佛什么都没发生。有一次,一位跟他不太熟的朋友告诉他,头天晚上接到他的电话,听到他在电话里哭了近一个小时。

其次是耐药。他回忆,有两种药物,都是平均三个月左右就逐渐失效,然后他的入睡时间又开始变长,失眠卷土重来,甚至变本加厉。医生只好给他不断换药。

李玮非常清楚自己失眠的原因,就是工作压力。特别是在拿着家里的几十万积蓄,与朋友一起创业之后。很显然,在收回投资之前,工作不可能放下。

他毫不讳言,现在是事业第一,等公司发展稳定了再开始养生。而在接下来的事业爬坡期,他仍需借助药物来解决睡眠问题。

冯艳辉总裁谈及,卫材医学团队也发现,尽管在大湾区“先行先试”的临床用药经验表明,莱博雷生对初诊(即没有用过其他助眠药物的)失眠患者效果最好,然而目前需求最迫切的,却是像李玮这样已经用过很多药物、不堪困扰的老患者,想找到一种有长期安全性的新药。“因为我们这个药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长期使用,几乎没有成瘾性。”

更大的痛点是合理用药

迄今为止,李玮服用莱博雷生已有一个月。他感觉可以更自然地入睡,而不是像之前服用其他镇静类助眠药那样被“强制关机”,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这样幸运。近期有文章反映,一些失眠患者满怀期待换用莱博雷生之后,反而睡不着了。

首先要考虑的,是药物是否对症。

詹淑琴介绍,失眠可以分为短暂性(持续不到三个月)和慢性(持续三个月以上),还有不同的诱因,有的是患有共病,如内分泌紊乱、哮喘、疼痛等,有的是存在精神类疾病,或者因为服药产生的副作用。“共病导致失眠的,要重点治疗疾病;既有共病,也存在生理性失眠的,则需要多个问题一起解决,同步使用改善睡眠的药物。”

根据莱博雷生获批的适应症,其主要用于治疗成人失眠症,特别是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的患者。

即便是对症用药,还要看用法是否正确。冯艳辉总裁告诉《健闻咨询》,如果长期使用传统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的药物,突然停药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戒断反应,导致反跳失眠等情况出现,危害个体的睡眠健康,这类患者改用莱博雷生,需要逐步替换。“如果患者不明就里,突然把前面的药停掉,立刻换成我们的,就会把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的戒断反应当成是这个药物不好,对这个药产生误解,失去信心。”

李玮正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换药的过程,新药老药交叉服用,持续两个星期,才完全替换成莱博雷生。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李玮拥有药学硕士学历,他懂得怎么看药品说明书,而且医生在开药时,也已经明确给过用药建议,下单时电商平台也标注了莱博雷生逐步替换的方法,他却“没怎么仔细看”,后来是照着小红书完成了换药(*请遵从医嘱,正确换药)。“我知道它的作用机理以后,判断用药的方式,哪怕错可能也不会太错。”

但对医生而言,有些患者喜欢自作主张而自行换药,不遵医嘱,随意加减用量,或不按疗程服药,结果导致耐药、成瘾或其他不良后果,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麻烦”。不难理解,这也是其他助眠药都受到严格管制的重要原因。

詹淑琴还指出,长期失眠如同慢病,也需要规范管理。比如以三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每个月定期复诊,根据症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现实的情况却往往并非如此,就连李玮这样具有医学背景的患者也很难“谨遵医嘱”。当被问及有空是否会去找医生评估睡眠质量、调整用药时,他很坦率地说,眼前能睡着就行,“睡着了就可以不影响我的情绪,不影响我的工作”,没有考虑那么远。

睡眠障碍诊疗体系亟待完善

假如能够更方便地找到专科医生,李玮或许会改变他的想法,但在目前,要做到这一点还不容易。

李玮首次因失眠就医时,还有一个细节:作为一名有一定医学背景的患者,他来到离家最近的一所三甲医院,却不知道该去哪个科,“想了想,先去的全科,后来医生建议我去神经内科。”

这就是问题所在。失眠作为一种大范围存在的健康困扰,人群规模不亚于高血压和糖尿病,却很难找到专门的诊疗科室。

一个好消息是,国家已经开始推动睡眠门诊建设。2025年4月,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2025-2027年)的通知》,文件提出,到2027年,精神专科医院以及规模较大的相关医疗机构普遍开设心理门诊、睡眠门诊。

不过,要形成完善的睡眠障碍诊疗体系,还将应对诸多挑战。如前所述,由于失眠具有多种复杂诱因,睡眠门诊必然也离不开多学科协同。据詹淑琴介绍,国内已经探索建立睡眠中心的医院,其建制也是形态各异,有的在神经内科,有的在精神科,有的在呼吸科,还有的是在耳鼻喉科。将来大批量建设睡眠门诊,由哪个科室占主导,资源如何整合,跨学科人才如何培养等等,都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作为药企,在整个睡眠健康管理链条中,除了持续为医生患者提供“弹药”,也还有更多工作可做。

冯艳辉总裁透露,睡眠健康将是卫材中国今后的业务重点,除了已经上市的治疗“睡不着”的药物莱博雷生,还有针对“睡不醒”的新药正在研发中。

对于莱博雷生,她希望一方面能够推动进入医保,减轻患者用药负担;另一方面,则是持续拓展线上线下、院内外市场渠道,提升产品可及性。

此外,冯艳辉总裁也表示,欢迎相关企业、协会、科研机构和睡眠门诊与卫材中国开展合作,帮助医生积累临床经验,加强科普宣教,增强居民健康睡眠意识,促进失眠诊疗可及性、规范性和依从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