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生物初创企业生存指南:如何跨越“ 死亡谷 ”?
产业资讯 synbio深波 2025-09-20 120

synbio深波,专注合成生物学

初创阶段被广泛认为是企业生命周期中最为危险的时期,这一现象通常被大家称之为“死亡谷”(Valley of Death)。往往在这一阶段,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项目或者是独具特色的创意,由于监管障碍、资金链断裂或者是核心专业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其未能成功实现商业化便黯然夭折退出市场。

尤其是对于技术密集型和政策敏感型行业——例如生物制造、绿色材料及可持续能源等领域,初创公司的失败率尤为显著,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死亡谷”挑战也更为严峻。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一方面,初创企业通常在资源、人脉以及抗风险能力方面缺少积累,较为薄弱,难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另一方面,新兴领域(如生物基材料、合成生物学等)往往伴随着尚未成熟的监管框架和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难度。

对于在生物基领域的创业者而言,要想在高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给初创公司奠定一个良好开端,需系统性地应对以下几方面挑战:

为何会存在“死亡谷”?

01

中试工厂成本高昂但不可或缺

中试工厂成本高昂但不可或缺,这是生物基初创企业跨越“死亡谷”的核心挑战之一。企业必须通过工业示范来向投资者证明:其技术不仅能在实验室或小试中实现,更具备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与成本效益。然而,初创企业往往难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进行示范,实验室的理想环境(如使用高纯度定制原料、全程精细监控等)与工业化所需的数万升物料级的生产在现实间存在巨大鸿沟。

这一阶段的成本远高于早期研发,尤其当技术研发在高校进行时(材料成本此前往往由学术机构承担),这种成本落差更为显著,对于尚在初创时期的企业来说,独自面对工业示范所需的高额投入显得尤为艰难。值得关注的是,欧美在支持从中试到工业示范过渡环节存在明显的资金缺口,导致生物基初创企业高度依赖私人投资来维持商业化进程。尽管如此,早期初创公司在争取风险投资时,仍然还面临着如信任建立难、评估门槛高等额外障碍。

02

投资者的审慎态度

除示范成本高昂的因素之外,投资者对早期生物基技术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从投资逻辑看,该行业具有高风险属性:许多生物制造工艺(如依赖新型菌种的发酵过程)可能尚未经过大规模生产验证,而生物过程及微生物notoriously难以标准化,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了生产结果的不确定性。

这种信心缺失往往容易演变为典型的“鸡与蛋”循环困局:投资者因技术未经验证而犹豫投入,而缺乏资金支持又导致示范项目推进缓慢,无法实现验证数据的积累,这些反而又强化了投资者的犹豫心态。如何打破该循环是生物基技术实现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

此外,风投本身就具有追求快速退出与高回报的特性,这也与生物基技术的长周期研发需求相矛盾。即便该类技术明确指向未来可持续市场,其商业化路径通常漫长且充满变数。例如新产品获取监管批准便可能需要耗时数年时间。因此,即便有些项目潜力显著,但在短期内也难以满足投资者对资金回报率和流动性的要求,导致许多优质生物基创意在早期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

03

本地生物质资源短缺

初创企业往往必须证明自身拥有可靠、本地化的原料来源才能更好地吸引投资。原料除了需要储量丰富外,还应具备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地质量指标,同时成本不能过高,影响盈利。

原料供应这一问题常在研发阶段容易被忽视。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只需少量且较为纯净地材料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但工业生产则需要规大规模、持续稳定且经济的原料供应。但对投资者而言,不成熟的供应链会加剧风险感知。例如,曾投资加州初创企业Cruz Foam的At One Ventures即表示,供应链安全是其评估项目的关键标准。

相比历史悠久、享有大量补贴的石油化工体系,生物基材料的供应链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很多情况下,特定生物基原料的稳定获取、标准化和成本控制,都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化通路,这使得企业在证明其原料可靠性和供应链韧性方面面临更大挑战。

04

专业人才匮乏

若要将创新创意验证于工业规模,这就要求初创企业必须具备能够准确评估示范结果并提出工艺优化方案的专家资源。但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室研发能力与工业化专业知识并不完全重叠,擅长实验室创新的科研人员,未必熟悉规模化生产中的工程优化与成本控制等流程。

生物基生产作为高度细分的专业领域,初创企业需要从起步阶段就积极寻求外部专家网络和技术相关支持,来弥补自身团队能力的局限。此外,在推动商业化过程中,企业还需明确商业管理专业知识的来源,确保技术可行的同时,具备市场拓展和运营管理的能力。

如何跨越“死亡谷”?

01

产学研政协同合作

避免“死亡之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强产业界、学术界与研究机构的协同合作。在初创早期主动建立有针对性的产学研政合作机制,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关键资源,例如评估和改进工业流程的专业能力,或协助处理日常运营的外部支持。

当研发方向与现行或未来可能出台的环境政策相一致时,这类合作尤其容易取得成功。聚焦于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明确政策目标的创业者,往往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市场化所需的资源类型与发展路径。

这种多方协同对生物材料、生物基产品等可持续技术领域尤为重要。尽管属于增长性行业,但它们仍伴随较高风险,而环境监管持续是驱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核心力量。因此,融入政策导向的产学研合作生态,是此类技术企业跨越“死亡谷”的重要基石之一。

02

政府支持

尽管专注于生物基创新的专业风投机构逐渐增多,但该领域仍被大多数投资者视为高风险领域。与风投相比,公共金融机构通常表现出更强的耐心,更愿意陪伴那些具有高市场潜力的创意跨越漫长的成熟周期。

所有新兴产业的成长都离不开大量公共支持,生物材料领域也是如此。一旦产业逐步成熟、风险下降并形成自然发展动能,私人资本便会迅速涌入:例如当重大承购协议锁定基础需求后,股权投资往往变得更为活跃。

全球范围内,生物基产业的公共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增强。中国和印度通过地方政府政策积极扶持生物技术产业,推动亚太地区生物技术初创企业在截至2024年的三年内,投资额大幅增长140%。此外,欧盟也在持续优化公共融资机制,旨在为那些具备技术价值却面临资金短缺的生物技术企业提供更坚实的支持基础。

03

强化自我反思与研究机制

政策支持在推动生物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初创企业更需主动建立持续反思与研究的内生机制。尤其在从实验室阶段迈向产业化这一关键过程中,企业应不断审视自身状况与目标市场的匹配度。

开发者需反复自问:技术究竟解决何种实际问题?可应用的具体场景有哪些?核心技术可能衍生出哪些产品形态?市场化路径需要哪些关键能力?团队结构应如何配置以支撑目标?这种对技术、市场、团队与资源的系统反思,不仅有助于明确战略焦点,也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团队协作,从而更高效地穿越从科研到市场的“死亡谷”。

04

开放式中试设

政府通过支持开放式中试设施,帮助生物基初创企业以较低成本验证其技术的规模化可行性,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例如,苏格兰政府投资84.7万英镑,支持赫瑞瓦特大学IBioIC柔性生物放大设施安装300升发酵罐。但该规模设施更适用于概念验证阶段的试验而非工业规模示范。

然而,真正证明大规模生产可行性通常需要容量为2万至10万升的发酵设备,此类设施的资本支出可能高达500万至5000万美元,建设周期为3至12个月,远超一般初创企业的承担能力。

目前,欧盟正在积极推动加大开放式设施的建设力度。例如,非营利机构Bio Base Europe Pilot Plant致力于为生物基初创企业提供成本效益更高的中试验证平台。2024年11月,该机构在比利时根特建成首个7.5万升示范发酵罐,使开发者能够系统验证工业规模的发酵工艺。该项目一半的建设资金来源于竞争性公共资金支持,体现了政策层面为弥补中试资源缺口所做的努力。

05

齐心协力

跨越“死亡谷”的关键在于构建完善的监管与资金支持体系,以降低优秀创意在商业化过程中所遇阻力的关键。这也要求初创企业不能仅停留在技术研发层面,更应提前为实验室之外的规模化生产、市场准入和合规挑战做好周密布局。

简而言之,跨越“死亡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必须依靠多方协同推进:初创企业、监管部门、政策制定者与风险投资机构需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那些前期资本投入大、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实现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跃迁。


您可能感兴趣
两家“减重药”核心概念股,突然离奇暴跌
两家“减重药”核心概念股,突然离奇暴跌
产业资讯 医药投资部落 2025-09-24 14
IL-6加速开辟新战场
IL-6加速开辟新战场
产业资讯 氨基观察 2025-09-24 14
新机制药物开发,是不是一笔好投资?
新机制药物开发,是不是一笔好投资?
产业资讯 同写意 2025-09-24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