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减肥从"管住嘴迈开腿"的个人修行,变成全球医药巨头抢滩的商业战场,最近辉瑞的一则动作格外扎眼:73亿美元,目标是成立仅3年的生物科技公司Metsera。
这场交易的底色,是全球肥胖人群的集体焦虑,也藏着大药厂最朴素的生存法则:与其自己从头研发减肥神药,不如直接买下已经摸到门道的技术团队。
减肥药市场有多疯?
以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礼来的替尔泊肽为代表的GLP-1受体激动剂,凭借"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调节代谢"的三重功效,成了21世纪最神奇的"减肥魔法"。
数据最诚实:2023年,全球GLP-1类减肥药市场规模突破130亿美元;但根据高盛2025年最新预测,到2030年,GLP-1减肥药市场将达950亿美元。
辉瑞当然看到了。
这家靠"万艾可"和"新冠疫苗"两次封神的药企,近年在创新药领域有点青黄不接:原研药专利陆续到期,新冠疫苗和口服药的需求逐渐回落,2023年财报里,其创新药收入下降。
更关键的是,辉瑞在减肥药赛道几乎是个后来者。
当诺和诺德、礼来已经用GLP-1药物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辉瑞自己的GLP-1项目因多次临床失败,最终选择以73亿美元收购Metsera,通过获取长效注射剂与口服制剂管线加速入场。
Metsera这家专注代谢疾病的公司,手里攥着什么?
公开资料显示,Metsera的核心管线是一款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MET-097i,目前处于IIb期临床试验阶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分子设计采用了超长效脂质化技术HALO™——通过将脂肪酸链共价连接至GLP-1分子,显著延长药物半衰期至380小时,是现有GLP-1激动剂的2-3倍。该技术突破使MET-097i实现每月一次皮下注射且无需剂量滴定,停药后疗效仍可维持8周。
大药厂收购小而美
有人可能会问:辉瑞为什么不自己研发双靶点GLP-1?答案很现实:时间不等人,人才更等不起。
新药研发的"死亡之谷",90%的项目倒在三期临床前。
对于Metsera这样的Biotech公司来说,最大的价值往往不是实验室里的几瓶试剂,而是核心团队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对辉瑞来说,买下Metsera,等于直接"打包"了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一套成熟的技术路线+已初步验证的临床前数据。
这比从零开始组建团队、筛选化合物、反复试错,效率高出不止十倍。
说白了,大药厂的钞能力,本质是在为未来的增长买期权——当某个细分领域展现出爆发潜力,但自研需要太长时间,收购就是最直接的"抄近道"。
减肥药的暗礁才刚开始
不过,辉瑞的这笔买卖真能稳赚不赔吗?未必。
减肥药赛道的火爆,藏着三个不容忽视的风险。
第一,竞争正在变成"红海"但技术路径分化。辉瑞收购的Metsera核心优势在于超长效脂质化平台HALO™和胰淀素联合疗法,与现有GLP-1单靶点药物形成代际差异。
第二,副作用风险存在但可控。GLP-1类药物的严重副作用发生率极低,且Metsera的HALO™平台通过脂质化修饰降低了胃肠道反应。
第三,支付方博弈可能重塑市场格局。当前美国年治疗费用确实超1万美元,但辉瑞计划通过医保谈判+剂量灵活调整降低成本。
更关键的是,减肥药解决的是症状,不是根源。
全球肥胖率的上升,本质上和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饮食结构变化、体力活动减少密切相关。再有效的药物,也不可能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
减肥药的终极对手
回到辉瑞的收购案,它本质上是大药厂对健康需求的精准捕捉——当越来越多人愿意为变瘦付费,当减肥药从糖尿病治疗药物扩展为大众健康管理工具,这个赛道的想象空间已经被彻底打开。
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我们需要清醒地知道:药物是工具,不是魔法。
与其期待"打一针躺瘦",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日常活动量上。毕竟,再昂贵的药物,也治不好"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惰性。
至于辉瑞的这笔73亿投资能不能回本?等Metsera的药物III期临床数据出炉,答案自然会揭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由减肥药引发的资本狂欢,还会持续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