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药从工厂到病人手中,平均要经历152天的账期,中小经销商被压得喘不过气!却有一批人悄然从中年赚千万。
你或许不知道,医药行业有一个“152天魔咒”——这是药品批发企业等待医院回款的平均时间。近半年资金冻结期,让无数中小医药经销商夜不能眠。
低毛利、竞争加剧、应收账款像三座大山,压得医药流通企业喘不过气,平均净利率仅为1.5%。然而危机背后总是潜藏机遇,一种创新的金融模式正在医药供应链中悄然兴起,成为了解决资金困境的“特效药”。
01 行业困局:三座大山下的资金饥渴
医药流通行业需要“活血化瘀”。这个行业有着典型的“强势两端,弱势中间”格局。上游是大型制药厂,下游是公立医院,两者都处于绝对强势地位。
夹在中间的医药流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经销商,往往需要先垫资采购药品,然后等待医院漫长回款。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调查,2023年药品批发企业对医疗机构应收账款回款天数平均为152天,同比还增长了2天。
“两票制”改革后,情况更加严峻。这一政策直接取消了多级销售代理,批发商或医药商业公司要独自承受巨额的应收账款。
02 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如何成为“救命良药”
面对行业痛点,供应链金融悄然登场。它的核心逻辑很简单:依托核心企业信用,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
在医药行业,这表现为多种创新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医药经销商将医院欠款的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给金融机构,立即获得大部分资金。浙江某商业银行的“e链通”产品就是典型例子,实现了“零抵押、零等待、零纸化”的融资体验。
反向保理业务:金融机构基于核心企业(如大型制药厂或医院)的信用,为其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华润河南医药就与多家银行合作,开展了自办自贴的商业承兑汇票模式。
有限追索供应链票据:2025年8月,江西省首笔有限追索供应链票据贴现业务落地,贴现利率比平均水平低1.05个百分点。这种新模式明确了信用责任主体,隔离了供应链上的信用风险。
03 玩家策略:如何从供应链金融中赚取利润
各方又是如何从中盈利的呢?
核心企业(如大型医药集团)通过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巩固其行业地位,获得药品价格折让与付息之间的收益差。
金融机构则通过“核心企业信用穿透+全流程数字化”模式,批量获取优质客户,降低风险成本。
第三方平台如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则通过与头部医药流通企业合作,构建全链路融资解决方案,从支付息差和服务费中获利。
04 风险与挑战:医药供应链金融的“副作用”
任何金融创新都伴随风险,医药供应链金融也不例外。医药行业由于药物的特殊性,其生产、保存以及运输都需要绝对严格的条件。
药品可能有液体不宜存放、必须恒温或者避光等严格要求,都会增加质押货物的风险。药品的属性(如需求少、流动性差、不易变现、有效期短等)也造成货值(价值)不易确定且不稳定。
医药产品如果抽查不合格,就会造成供应链断裂,影响所有相关企业的融资以及信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医药贸易中有5%—8%属于假冒伪劣药品。
05 SWOT分析:全面评估医药供应链金融
优势(Strengths):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依托核心企业信用,使上下游中小企业获得原本难以取得的融资支持;
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如民泰银行的案例中,一家医药公司的账期从96天大幅缩短至47天;
降低融资成本:有限追索供应链票据贴现利率低于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
劣势(Weaknesses):
依赖核心企业信用: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高度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和合作;
药品特殊性的挑战:药品对存储、运输有特殊要求,有效期限制增加了监管难度;
信息化投入要求高:需要相当的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共享能力。
机会(Opportunities):
政策支持:国家大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央行等部委推动供应链票据有限追索服务试点;
市场规模巨大: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2023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批发市场销售额达22902亿元;
技术创新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助力风险控制和服务效率提升。
威胁(Threats):
药品安全风险:假冒伪劣药品问题(全球约5%-8%)可能导致供应链断裂;
政策变动影响:药品集采政策、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变化可能改变流通格局;
欺诈风险:金融最大的风险来自欺诈,需要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有限追索票据、银医直连、数字平台……这些创新正在重塑医药行业的资金流转方式。随着更多机构加入,医药供应链金融正从单纯的资金提供者向产业生态构建者转型。
未来的医药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生态的竞争。那些早早布局供应链金融的企业,或已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