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集采、创新药,和下半年行业展望
产业资讯 建国路128号 2025-09-25 9

最近行业没啥大事,写点碎碎念。

-01-

前日,辉瑞官宣将以最高73亿美元收购Metsera,这次业内人士却是忧多喜少。

忧在减重这个赛道仍旧不断有着“大事”发生,热度没减,减重现在仍旧是火在“临床阶段”,这意味着三年后,商业层面的一些兑现将大面积出炉,而如今临床层面的“高度”决定了未来整个赛道的市场。

而忧在,国内近期biotech赖以为生的BD,如今在一个减重这个大品类里,又失去了一个重要客户。所以消息一出,博瑞、众生两家直接一波猛砸。

辉瑞布局多肽减肥药并不算晚,但不知道是不是新冠把研发这块的运气都用完了,从ADC到GLP-1,热门领域的自研一个都没成,好在当年口服药+疫苗打下家底够厚,如今还可以任性买买买。

宇宙大药厂这笔预算是固定的,对于辉瑞本身来讲买谁不重要,但对于国内这批靠着BD预期涨上去的公司来讲很重要,拍脑袋量化分析一下,预算*概率,大概就是这几家还没“嫁人”的减肥药公司的估值涨幅。如今这个预期归零,泡沫要全部刺破。

P司这次的收购也反映了几个问题,首先海外的定价着实还是要比国内高一个“汇率倍数”,买M司光一次性付款就是42亿刀,而博瑞此前把核心产品国内权益卖给华润的总价只有2.8亿人民币,这个差距着实有点大。

国内创新药资产好不容易借着以百利、三生为代表的几个大BD才拉高的身价,很容易被打回现实。中国的“好东西”要避免被MNC收割和贱卖,国内市场还是要好好培育商业化回报预期

其次,MNC看中的不一定是“性价比,他们要的还是最契合自己、临床数据最好的东西,价格是次条因素,全方位服务好对方才是王道。

最后,中国的biotech着实不能把BD当成是最终归宿,这无疑是把自己的发展前途拱手送到对方手里,而且确定性相当低。

-02-

过去一周创新药板块不太乐观,盘面上看,几个代表性公司都有点“涨不动”的意思了。

无论是资金面上的抱团,还是大家热议的“宽基指数”的溢出效应,都很难在推动这一批“未盈利公司”朝着1500、2000甚至5000亿的关口迈进。

要踏过这些“关键点”,大概率离不开指数的进一步跨越——创新药本身很难成为宏大叙事里的主角。不过,行业层面的进一步推动,也是必要的。

WCLC之后,这两天,几家药企也都开始炒ESMO的数据了,虽然谈不上有很革命性的迭代,都是此前数据的“锦上添花”,但也拉动了几个代表性公司进一步抬抬估值——康方在今天(20250923)这样一个大盘下还能红,俨然一股继续抱团的号角。

但对于其它几家涨的冒烟的创新龙头,资金看起来有一波短期的调仓和获利了结。

按既往经验,创新药之后,CXO都有一波很好的接力,毕竟行业的火热的确能带动外包服务的爆单。不过这次不一样的是,这波创新药是靠着BD驱动的,大家似乎对商业化落地都没抱预期,也就使得CXO中最赚钱的“D”端的业务,缺少一个整体性的周期向上。

不过,整个CXO在过去几年产能算是基本消化的差不多,再低低不到哪去,至少对于龙头公司来讲,未来业务这块的预期会好很多。或许这也是最近药明三兄弟持续有资金愿意给估值的原因。

而药明系好了,大家也都能跟着好。

-03-

这两天,迟到很长一段时间的11批集采终于有了新的消息。

9月20日,联采办终于抛出了11批集采的最终正式文件,这次规模大,品种多,所以集采虽然已经没啥声音了,但业内关注的还算多。

笔者已经好多年不关注招采政策了,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这几年尤其是仿制&成熟药集采的“加法”做的越来越多,除非是直接有业务相关的市场部人员,研究这个政策的投入产出比是越来越低了,况且自2022年之后,整个二级市场对集采这件事的反应也越来越迟钝了。

但还是聊几句这次的集采,也可以去理解一下未来医保局在针对创新药领域的量价政策博弈

虽然这次的“最高有效申报价”高的有些超出行业人预期,不像以前动辄打4折起步,而是看起来“温和了不少”。

医保局官方也给出很乐观的指示精神:“告别内卷”,但这次参与的厂家很多,大概率还是会争得头破血流,业内人士戏称,最后结果大概会给行业一种“反内卷这事我医保局做了,但你体验感不强这事不怪我”的感觉。

这次新提出的所谓的“价格锚点”关注意义不大,本身价格降得很低了,再来一两个极限报低价,它出局与否,对整个组的的影响不大。

不过这次有一个变化就是,文件强调了按厂家名报量,优先拿到自己过往的量,这也就意味着在集采前突击上市的“后来者”基本没有参与资格,只能拿存量厂家丢标后的量。

过去,很多新上的仿制药企,作为“光脚的”,本身没市场耕耘这块的支出,可以用低价策略去大幅抢存量玩家的市场,如今这套行不通了。

医保局在过往“无脑降价”的KPI之上,如今有点保护存量玩家的味道了。不知道后面在整体制药层面,会不会延续这一思路。

集采是一直在做加法,做加法的本质,是让各方利益相关者每个人都能再分一点到自己手里,但这种“事无巨细”到最后,一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到最后,所有人都要顾之后,就是所有人都顾不上。何况还是集采后整个大幅缩水之后的市场,每个人再怎么分也是少得可怜。

当然了,集采的出发点不是行业,核心还是医保资金的高效使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只能说,集采这件事,为后续国内药品行业量与价的博弈,积累了大量经验。未来或许在商保领域,能有用武之地。

-04-

今年下半年是十四五收官,以及十五五开篇的日子,大概率年底的供给侧和支付端的政策相对往年会密集很多。

行业层面,无论是从制药公司的发展质量还是监管,都还算得上是欣欣向荣,而在下一个五年,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顶层设计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推动重组、并购,加快创新药资产流动性,提高资本服务能力),比如国际化(国家牵头的制药一带一路)等等,也都能打开一些想象空间。

支付这块,考虑到国内当下的一个人口结构形式,指望国家基本医保层面的支付松口是不可能的,医保局的砍价还会继续。但或许正因为严峻,商保这块的放开可能会加速,那个时候,创新药会迎来一套新的叙事逻辑。

只是,这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发展要慢、要稳,落地时间会很长。

最后,希望行业能继续好。就这样。


您可能感兴趣
集采、创新药,和下半年行业展望
集采、创新药,和下半年行业展望
产业资讯 建国路128号 2025-09-25 9
警惕GLP-1“陷阱”
警惕GLP-1“陷阱”
产业资讯 医曜 2025-09-2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