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创新药圈,像在打一场激烈的排位赛——谁都在拼命“上分”。
一级市场里,投融资热度重新点燃,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额环比增长14%;
对外授权交易更堪称“逆天”,仅上半年总额就接近660亿美元,直接赶超2024年全年;
产品端同样热闹,43款创新药在半年内密集上市,59%的同比增幅,创下国家药监局新药审批的历史新高。
产业似乎正与“过去四年申万医药生物指数累计跌去40%、公募基金医药持仓比例跌至十年来最低”的“低谷期自己”彻底划清界限。
当创新、出海、投融资都在“疯狂上分”,市场仿佛听到一句清晰的信号:医药行业,要回来了。
但这场“狂欢”若放在更宏观的坐标系里看——整个医药工业增速从2021年的19%,跌至2025年一季度的-1.8%——当下投资、交易、新药聚集的上升力量,与“落袋为安”的实际收益之间,仍隔着不小的落差。
2023年,业内人坐在一起还在聊“周期”,探讨如何“穿越周期”;到了2025年,更多人开始谈论“存量”。
过去的增量时代已旗帜鲜明地切换到“存量求活”频道,医药工业、CXO、医药商业等产业链各环节,也集体陷入了新的焦虑。
支付体系、资本逻辑、技术路径、企业战略,正在多重力量交织下重新洗牌。一场关于“未来增长模式”的大考已然来临——谁能真正靠临床价值和全球竞争力,证明自己在存量时代的价值,谁才能在下一个十年的“排位赛”里,继续留在高段位。
结构性拐点已至,高质量求存的路径究竟是什么?
以“淘汰”为代价的过去
又一家药企,倒在了集采“内卷”的战场上。
9月16日,江西润泽药业因负债高企、流动资金枯竭,自2025年2月初起便处于停产状态——而这,距离该公司中标市级联盟集采仅过去数月。
无独有偶,本月初,两家在省际联盟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中选的企业,因破产“失联”,无法继续履行供应义务。再往前追溯,自2018年集采常态化以来,已有近20家企业因断供被列入“违规名单”。
可以说,2018年集采挥下的“第一刀”,不仅击碎了仿制药“黄金时代”的美梦,更推动产业迎来第一次结构性调整:行业竞争逻辑从“渠道为王”,彻底转向“全链条实力比拼”。
当“5毛钱一片的降压药”成为常态,仿制药的利润空间被压至地板;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更让创新药也不得不放下“高身价”。
步入“十四五”,行业增速跌成个位数,甚至偶尔出现负增长——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医药产业从“增量分蛋糕”,被逼进了“存量抢蛋糕”的生死场。
这几年,医药行业走得格外艰难。政策调整一轮接一轮,医药股持续下探,企业业绩也随之下滑。Wind数据显示,申万医药生物指数累计跌幅超四成,公募基金的医药持仓比例更是跌至十年来新低。
不少初创药企资金吃紧,不得不削减研发投入或出售核心资产;一些曾经风光的热门赛道,也渐渐冷却。医药行业原本被视作“抗周期”领域,这几年却仿佛陷入“动力空窗”。产业语境也从2021年的“穿越周期”,变成了“寒冬还会持续多久”的迷茫。
不过,就在所有人以为“寒冬还要再冷一阵”时,新的曙光开始浮现:国务院发布《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将创新药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2024年第四季度起,医疗健康投融资逐步回暖,2025年1月单月融资额环比增长14.11%;医药板块市值占比跌至6.06%,对长线资金而言,这反而成了“抄底入市”的机会。
这些信号,像黎明前的微光——行业的底部,或许已近在眼前。
以真价值为根基的新生
在产业低增速的“寒冬”里,破冰的力量来自一系列密集落地的改革,誓要将医药产业重新拉回“高质量发展赛道”。
医保端的变化最为直观。过去的砍价是“一刀切”,如今更强调“反内卷”:创新药有了专属“商保目录”,DRG/DIP进入2.0时代,再加上医保电子追溯码、全国统一药品编码织就的“监管网”,政策工具越来越精准。
9月2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对业界而言,这一次的集采规则,堪称该政策自2018年实施7年来的“里程碑”。
文件明确将“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写入规则,不再单纯以“最低报价”定胜负。这意味着,“一片药降到几分钱”的极端情况,难再出现。
集采规则从“唯低价是取”,转向“质量、价格、供应、临床需求并重”的综合评价,正是政策层面“结构性调整”的核心信号。
除了支付端优化,要让创新真正成为中国医药的增长引擎,还需解决“审评速度”与“知识产权保护”两大关键问题。
自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协调会)以来,中国新药审批效率大幅提升——“突破性疗法”“附条件批准”等政策,让新药从临床试验到上市的周期显著缩短。
9月12日,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全球同步研发品种”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30日审评通道。审评提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研发周期大幅压缩,让企业能更快推进临床试验、加速产品迭代。
与此同时,专利保护等政策的完善,也让真正投入重金做原创的企业,终于能获得“商业回报的确定性”——不必再担心新药一上市,就被仿制药“围猎”。
综合来看,即便身处存量时代,产业政策调整的底层逻辑,也并非单纯“节流省钱”,而是要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花出真价值”。
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过去靠“价格战”或“渠道优势”取胜的时代,已彻底结束。谁能做出“临床价值高、成本效益优”的药物,谁才能在新的政策环境下站稳脚跟。
用残酷现实淬炼的机遇
这是最残酷的时代,也是最富机遇的时代。这场结构性拐点,不是某一类企业的“终点”,而是整个医药产业的“新起点”。
资本的脚步,已悄悄跟上产业转型的节奏。2025年1月,医疗健康领域融资额飙至53.04亿元,环比上涨14.11%——这是近两年来第一次出现“明显回暖”的信号。
但说到底,资本与政策都只是“助攻”,真正决定产业未来的,是能否持续产出“获得全球认可的好药”。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总金额突破66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背后的逻辑很清晰:能在全球市场兑现价值的企业,才值得资本长期押注。
医药行业要在“拐点”中活下来、活得好,企业需要补的“课”不少:降本增效、全球化布局、硬核创新、商业化能力、合规经营……每一门都是“高难度考点”:
全球化不能再“浅尝辄止”:过去靠“License-out”赚快钱,现在要“勇闯欧美主流市场,甚至深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
传统药企得“忍痛转型”:一边守住仿制药的现金流“基本盘”,一边用这笔资金反哺创新研发,二者缺一不可;
Biotech要更“务实”:过去靠“技术概念”就能融资,现在“过硬的临床数据”才是硬道理;
供应链成了“核心竞争力”:地缘政治让全球供应链愈发“不稳定”,中国企业加速推进“关键环节国产替代”,既能降本,更能掌握“技术话语权”;
过去靠“规模”取胜,未来要靠“价值”先行。
那么,如何抓住存量时代转瞬即逝的机遇,实现“突围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