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立以来,上实资本作为上海国资基金管理品牌,为生物医药产业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五年间,上实资本在医疗领域累计投资约94亿元,投资项目约60家,覆盖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创新支付、制药装备、生命科学等细分领域,拥有多个成功上市或是并购退出案例,如维立志博、ArriVent、心泰医疗、乐普生物、和誉医药、礼新医药等企业。
在所有项目中上实资本领投的项目占比高达75%。股权投资领域,领投方往往是行业价值“发现者”、投资节奏“把控者”、风险责任“第一承担者”。这一数据意味着上实资本在生物医药投资中敢于下判断、做投资,不做跟风者。作为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上实资本做到这一点尤为难得。
上实资本是上实集团旗下主动型基金管理平台和创新投资拓展平台,现已构建了生物医药、绿色科技双核基金矩阵,涵盖“从早期孵化、中期成长,到并购整合、跨境创新、资本运作”的投资生态。
过去五年,有投资热潮,也有融资低谷。这个领投占比达75%的投资机构,具体在怎么投医疗?未来,又有怎样的战略思考及判断?动脉网通过梳理拆解其投资标的,解析其投资逻辑及策略。
01
聚焦早期,上实资本偏爱什么?
一直以来,科研成果转化与早期项目都是投资领域中风险系数极高的板块——技术落地不确定性大、商业验证周期长,让不少机构望而却步。而上实资本却主动将目光聚焦于此。
2021年8月,上实资本设立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一期,重点投向具有原创性科学成果及技术转化潜力的项目。
根据梳理,上实资本投资的所有企业中,75%处于B轮及以前轮次,培育孵化了愈方生物、柏全生物、纳美信生物、循曜生物等17家创新医疗企业。
(上实资本部分投资案例)
这些被投企业都是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那么,上实资本是如何做筛选的?
首先,上实资本更偏爱创业前就拥有科研成果转化经验的创始人。纳美信、璃道医药、循曜生物等多数企业的创始人在科研院所时就曾将科研成果实现产业转化。如纳美信创始人钱志康博士在复旦大学读研时开发了一类双链RNA 小分子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并成功申请专利。该技术可用于研发乙肝药物。凭借高效、低成本制备小RNA的特点,这项专利被钱博士所在的实验室授权给国内一家大型制药企业,开展产业转化。
其次,上实资本更青睐拥有全球首创或同类首创产品的创新企业,且产品具有绝对技术门槛和独特临床价值。领域则侧重创新药、创新器械、创新诊断,以及生命科学组学等。
例如,柏全生物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许杰博士团队于2024年4月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发表了全球首个CD3L1免疫治疗靶点相关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新的免疫检查点CD3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柏全生物基于该靶点开发的首创抗肿瘤药物已同步获得美国FDA和中国NMPA的临床试验许可,正开展针对多种实体瘤与血液肿瘤的I期多中心临床研究。
基于行业价值与产品创新性的判断,上实资本从柏全生物孵化阶段便全程深度参与,并以天使投资人身份持续追加三轮投资,为企业注入关键资金与资源支持,助其快速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此外,愈方生物、阿泰克、循曜生物、湃诺瓦医疗等均推出了全球首创或同类首创或国内首款产品。据统计,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一期投资的项目中,同类首创药物或器械项目占比高达70%。
最后,在地域布局上,上实资本尤为偏爱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这一选择并非偶然:一方面,上述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高度聚集,不仅研发实力雄厚,更具备通畅的成果转化通道,为早期项目提供了优质成长土壤;另一方面,这也与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立足上海、联动长三角及大湾区、面向全球”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形成了资源与目标的双向支撑。
尽管早期项目的风险极高,但从上实资本的出手看,其对自身的专业判断颇为自信:对于认定的优质标的,其会通过多轮次注资给予长期支持。例如,纳美信、愈方生物、海迈医疗均连续获得上实资本两轮投资,柏全生物更是获得三轮追加投资。
这种精准早期布局折射出的是上实资本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其参与的早期项目往往能展现出强劲的后续融资吸引力。
资本的持续注入与认可,也为企业成长注入了关键动力:阿泰克基于ATTEC平台开发的分子胶药物产品管线已与全球制药巨头达成合作,并于2025年8月完成新一轮融资;海迈医疗于2025年7月公布了其自主研发的生物型人工血管FIM临床研究结果,且该产品已进入产品注册临床试验阶段;循曜生物针对A型血友病的全球首创皮下注射纳米双抗SV003即将完成临床前的验证,愈方生物针对心衰的基因治疗药物完成IIT研究,都将快速推进注册临床……
“凡成事者,必乘势而为。”一期基金的亮眼成绩不仅验证了上实资本投资逻辑的可行性,更凝聚了市场对其布局方向的认可。2024年底,上实资本旗下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二期完成首关,规模5亿元,由上海前沿、孚腾资本、上海奉贤国资相关机构及市场化高净值个人等共同参与出资。该基金将继承一期基金实践经验,继续聚焦生物医药早中期创新项目,助力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这也意味着上实资本将继续按照此前的逻辑与偏好筛选、投资早期创新项目。
02
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怎么投?
除了早期项目外,上实资本的被投企业名单中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的占比也较高。如礼新医药、宝济药业、ArriVent、橙帆医药、纽欧申医药、乐普心泰、硅基仿生、镁信健康、魅丽纬叶等。
(上实资本投资的部分细分领域头部企业)
梳理发现,上实资本对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的布局主要依托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展开。与布局早期项目的创新转化基金的投资逻辑不同,上实资本旗下上海生物医药基金重点关注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分领域看,医疗器械领域,上海生物医药基金主要投向有望解决卡脖子问题或形成优质国产替代的龙头企业。例如,硅基仿生、心泰医疗、魅丽纬叶、术锐机器人等头部企业均通过技术创新打破海外垄断,推动国产替代。
以硅基仿生为例,其自主研发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打破了雅培、德康等外资品牌的垄断。自2021年获批以来,硅基仿生旗下CGM产品硅基动感GS1连续取得2022年、2023年、2024年国产CGM销量第一的成绩,实现国产替代,并反攻海外市场,成功销往欧洲、中东、拉丁美洲、东南亚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230万糖尿病患者。
创新药领域,上实资本更认可掌握底层技术创新、管线处于全球前列的企业。如礼新医药建成了全球领先的抗体发现和ADC技术平台,并凭此与默沙东达成5.88亿美元首付款、32.88亿美元总金额的BD交易。2025年7月,其被中国生物制药以10亿美金估值收购,成为今年中国创新药领域最大并购案。橙帆医药在半年内完成了由上实资本领投的共计1.1亿美金Pre-A与Pre-A+轮融资,并在不到半年内完成两笔海外BD交易,总金额超过12亿美金。
另外,上实资本还看重能够为产业链形成重要支撑的头部企业,如镁信健康作为创新支付和保险头部企业,将为医疗产业提供多元创新支付方式,支持创新医疗产品加速落地;东富龙作为制药装备头部企业,将为创新药企提供尖端装备,助力药物快速研发及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这些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后续的高质量发展也印证了上实资本在行业认知上的深度与专业研判上的精准。今年以来,维立志博成功登陆港交所,宝济药业、亦诺微医药、镁信健康分别递交港股上市申请,普昂医疗北交所IPO入问询阶段。这些案例均证明了上实资本的精准眼光。
立足过往的成功实践,上实资本正进一步加码布局。在刚刚举办的上实资本2025年度投资人大会上,上实资本同步举行了上海生物医药基金二期启动暨战略合作仪式。据悉,上海生物医药基金二期将重点布局符合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覆盖创新药、创新疗法、高端医疗器械和高端制剂等领域。
03
未来两大方向:行业并购及沪港联动
2025年以来,上实资本动作频频:
● 2月,上实资本(香港)正式揭牌,将深化沪港联动、加大跨境投资、拓展国际业务版图。
● 3月,香港生物科技基金设立,基金目标规模5亿港元,由上实资本(香港)担任管理人;上实集团旗下基金管理人品牌上实资本、国际创投正式完成合并。
● 4月,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完成首关落地,规模50亿元,由上实资本担任管理人。
从这些举措看,上实资本未来将在行业并购及沪港联动方面加大深耕力度。
并购方面,上实资本后续将在服务上海医药领域链主企业、推动资产重组、完善产业链方面重点布局。
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自设立以来,已完成或正在推进三笔重磅交易的交割:协助上海医药战略并购上海和黄、控股收购康华生物、战略入股微创医疗。
作为上实资本切入行业并购的核心抓手,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的重点方向是聚焦上海龙头链主协同、产业强圈建链、资产重组赋能策略,服务龙头“链主”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整合升级。
沪港联动方面,上实资本将布局香港区域生物科技早期创新项目。
这也符合上实资本母公司上实集团的战略定位:依托沪、港两地科研生态优势,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转化桥梁,促进生物科技发展,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和上海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高地建设。
上实资本作为上实集团旗下主动基金管理平台,以投资机构视角推动沪港联动。其管理的香港生物科技基金由上实集团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发起,将聚焦香港及大湾区,专注于生物科技早期创新项目,重点关注港科大等顶尖高校的优势学科成果转化,推动香港高校及科研机构创新技术和成果的孵化转化。
虽然成立时间仅6个月,香港生物科技基金却已投资了多个创新项目。如依托香港科技大学科研成果孵化而来的创新企业Editact,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的孙玮良博士创立的宏声医疗科技(Opharmic),均获得了香港生物科技基金的新一轮融资。
其中,Editact首创性地开发出“一对多”基因编辑疗法,有望开发成为从根源治疗家族性阿尔兹海默症的临床疗法。Opharmic利用超声对大分子药物进行无创递送,以解决眼内注射带来的不良反应和依从性差等临床痛点。目前,其已建立眼科、皮肤、细胞治疗三个方向的平台技术,致力于带来突破性的非侵入式给药方式。
香港生物科技基金之外,上实资本(香港)还于今年4月与香港大学新兴技术研究所、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签署未来智能科技(香港)孵化器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将整合香港国际化科研能力与上海产业资源,完善科创生态圈,加速两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上实资本在香港及大湾区早有所布局。如其投资的湃诺瓦医疗就是一家植根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以大湾区作为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开发下一代神经外科高性能医疗器械的创新企业。
上实资本还曾于2022年与上海医药、香港科技园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携手推出“生物医药共同培育计划”,在生物医药领域积极开展深度合作;并推动设立沪港联合创新孵化器01LABS@Hong Kong。
同时,上实资本通过投资引导生态圈内十余家创新医药、创新器械公司落地香港,在沪港两地优势协同下,共同服务生物科技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