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会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
2025-11-04
51
2025年10月27日,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出海国际化论坛”在南京成功举办。十年来,中国医药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国际合作格局持续深化。本次首次设立的“出海国际化论坛”,旨在聚焦中国创新药全球化布局的核心议题,系统解析医药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与实践,为推动中国创新药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交流与借鉴平台。

艾昆纬临床运营解决方案商务总监高慧主持论坛
01 主题报告一:中国创新医药企业出海国际化概览
艾昆纬亚太区商务拓展高级副总裁陈丽娟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中国医药企业出海的商务模式与临床实践。她指出,国内政策调整和市场增速放缓正促使企业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北美、欧洲、拉丁美洲及南亚已成为重点布局区域。当前企业主要采用供应链模式、NewCo模式及合资(JV)模式等多种路径,但同时面临如FDA/EU GMP认证成本高、股权退出周期长及合作谈判复杂等挑战。
在创新药国际化路径方面,陈丽娟强调策略选择的重要性,包括目标市场定位、产品类型规划与开发节奏把控。她指出,中国药企尤其是初创企业的海外临床项目比例已提升至30%,但要确保临床数据符合国际标准、可被FDA认可,并充分考虑适应症、种族及标准治疗差异。通过科学选择目标国家、优化临床入组策略和加速开发流程,中国创新药企正逐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在全球市场中实现更高的可及性与认可度。

陈丽娟分享主题报告
02 主题报告二:和黄医药的创新药国际化之路
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崔昳昤在报告中分享了企业在创新药出海与国际化运营方面的实践经验。她指出,过去十年间,中国创新药在政策引导与企业努力的双重推动下快速崛起。以呋喹替尼为例,该产品历经十余年研发,于2018年在中国上市,2023年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商业化表现优异,展现了中国原创药的国际竞争力。
崔昳昤强调,创新药出海不仅是产品成功,更是体系能力的体现。企业必须在临床研究、生产制造、质量体系建设、注册认证及商业化推广等方面做好全方位准备。和黄医药通过自主研发与借船出海相结合的策略,逐步实现可持续国际化,并注重团队的全球化能力建设,与跨国药企深度合作,形成高效运营体系。她表示,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应在稳健中求进,通过战略布局与能力提升,使企业在全球医药舞台上具备持续竞争力。

崔昳昤分享主题报告
03 主题报告三:中国创新,全球价值
恒瑞医药副总裁许晓建指出,中国创新药正深刻改变全球医药格局。当前,由中国企业发起的肿瘤临床试验已占全球近三成,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管线中超过三成来自中国。中国创新药的崛起,既源于高效的研发体系与规模化能力,也得益于全球医药市场结构性机遇的出现。
许晓建提出,未来的创新应深化疾病生物学机制研究,拓展治疗技术边界,并以AI驱动药物研发,构建全链条技术平台,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他指出,中国药企在国际化过程中还需应对人才、文化与组织体系等挑战。恒瑞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重的方式,探索差异化国际化路径,并积极培养具有战略视野与跨文化协同能力的全球化人才。他呼吁,产业界、学术界、医疗界与监管机构应加强协同,共同构建开放、共赢的创新生态,使“中国创新”在全球医药版图中展现更大价值。

许晓建分享主题报告
04 主题报告四:中国创新如何撬动全球市场
思拓凡中国首席技术官徐景辉博士分享了《2025全球生物制药指数》的关键发现,从跨国企业视角剖析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与潜能。他指出,中国在生物制药创新、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及专利数量等方面已具备显著优势,但在全球化过程中仍面临产业集群完善度不足、监管衔接复杂、供应链安全与高端人才缺口等挑战。
徐景辉博士强调,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出海应建立在完善的创新生态之上,涵盖研发、生产、供应链及国际监管的系统对接。他介绍了思拓凡在端到端生物工艺赋能、人才培养及供应链多元化方面的布局与实践,覆盖近85%的生物工艺流程,支持大量中国早期及出海管线,并通过在中国、欧洲及美国的多中心布局,以及全球23个创新与研发中心和36个生产基地,不断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他提出三项关键建议:实现供应链多元化、推进“in-region、for-region”的本地化生产,以及运用AI与数字化技术提升效率,并表示思拓凡将通过全球布局与系统性赋能,助力中国创新药更高效地走向世界,释放全球价值。

徐景辉博士分享主题报告
05 主题讨论一:中国医药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布局与出海策略、监管协同

在主题讨论环节,贝达药业、和黄医药、斯丹姆医药及思拓凡的企业代表围绕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论坛由深圳埃格林医药首席执行官杜新主持,嘉宾们结合各自企业实践,就出海策略、监管标准、商业化路径及中外协同等方面分享了深刻见解。
贝达药业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万江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应以自主研发与商业化落地为标志,中国企业需通过与国际监管体系接轨及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动创新成果在欧美市场实现同步上市。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崔昳昤认为,国际化并非单向输出,而是战略布局下的长期选择,应在差异化与兼容性之间寻求共赢。斯丹姆医药高级副总裁兼全球首席商务官宇文镐强调,国际化的关键在于提前规划药物经济学与注册体系,遵循国际标准,避免后期“出海受阻”。思拓凡中国首席技术官徐景辉博士表示,思拓凡将继续通过“扬帆计划”为本土创新赋能,构建覆盖研发、生产与供应链的全周期支持体系,助力中国企业从“出海”迈向“领航”。
嘉宾们一致认为,中国医药创新正步入全球化新阶段,唯有坚守长期主义、强化国际协同,方能实现从“卖分子”向“创造全球价值”的跨越。
06 主题讨论二:中国企业出海战略研讨

由瑞银医疗行业董事总经理李伊吕主持的“中国企业出海战略研讨”,汇聚了来自昆翎医药、海正蔚澜、甘李药业和四环医药的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中国药企国际化的战略机遇与实践挑战。
昆翎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张丹指出,企业国际化的核心在于“追着资本走”,科学与商业路径需保持平衡,并以昆翎在欧美并购及赋能国内创新的案例说明资本与研发协同的重要性。海正蔚澜总经理程慧回顾了海正自1992年获FDA认证以来的国际化历程,提出中国药企应从“卖产品”迈向“技术、生产与资本全球化”的新阶段。甘李药业副总裁孙程介绍了公司以“技术换市场”的国际合作模式,通过分阶段布局与多样化BD合作,实现新药在国内外市场的同步推进。他指出,全球化不仅是市场选择,更是研发创新的自然延伸。四环医药首席财务官缪瑰丽表示,“走出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尤其在市场规模、投资回报与本地化团队建设上需审慎权衡。
嘉宾们一致认为,中国药企的国际化已进入深水区。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市场环境,企业唯有深入理解当地法规与文化,建立互利共赢机制,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方能在开放与创新中持续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投资大会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
2025-10-26
265
投资大会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
2025-10-26
293
投资大会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
2025-11-04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