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2025年国谈落幕:双目录同步,创新药目录降价建议区间或为15%~50%
产业资讯 健闻咨询 2025-11-05 13

2025年10月30日~11月3日,为期五天的国家医保谈判正式落幕。

与往年的最大差异是,此次国谈前3天进行国家医保目录的谈判,最后2天启动首次商保创新药目录“谈判”。在商保创新药目录谈判阶段,11月2日下午为内资药企申报药品的价格协商日,11月3日为外资药企申报药品的价格协商日。

今年是首次引入创新药目录的一年,与乙类目录价格谈判不同的是,国家医保局在规则上创新了价格协商机制,协调药企与商保进行价格协商。价格降幅与目录究竟如何落地,成为药企最关切的问题。

多位药企人士透露称,在创新药目录的价格协商环节,国家医保部门面对药企给出的降价建议区间是15%~50%。

在创新药目录谈判首日,最受瞩目的CAR-T药物已有企业谈判成功。有多家媒体当日报道称,合源生物CEO对媒体表示CAR-T药物谈判进展顺利。

CAR-T的“靴子”落地,今年创新药目录的“席位”可谓十分紧张。多位药企准入人士指出,今年创新药目录谈判通过专家评审进入价格协商环节的药品数量不超过30个。另有药企人士分析称,最终被纳入创新药目录的药品数量可能在20个左右甚至更少,“大概率是个小目录。”

在今年的乙类目录医保谈判方面,焦点仍是ADC、双抗、CAR-T等药品。

此次国谈的“双目录”谈判,以创新程度和价格的差异,在创新药之间又划出了一道分界线,给了药企“单报乙类”、“双报”和“单报创新药目录”的选择和谈判空间,不同的药企、品种如何权衡抉择,是今年国谈的最大看点。

1

CAR-T或纳入首年创新药目录,

药企关注价格降幅与目录落地

11月2日,商保创新药目录首日谈判开启,国内创新药企陆续入场。

多位药企准入人士透露,此次创新药目录的价格协商中,医保局对药企降价幅度的建议区间是15%~50%。一位外资药企准入负责人直言,“降幅达到15%以下的水平比较难,尤其是外资药企,能够实际响应这个要求的不多。” 但目前,并无消息指出降幅15%为硬性要求,药企与医保、商保的价格协商仍有一定空间。

当日下午,合源生物CEO谈判结束后对多家媒体表示,该公司旗下的CAR-T药物纳基奥仑赛注射液谈判进展顺利。纳基奥仑赛注射液是国内唯一低于百万元的CAR-T,定价为99.9万元/针。

合源生物并未透露纳基奥仑赛注射液的降价幅度。年治疗费用百万元级的CAR-T药物能否实现降价15%?

上述药企准入人士表示,“短期内不会有协商价格相关的确切消息,但如果降幅能打折扣,CAR-T一定是打折最高的。”

此次国谈共有五款CAR-T药物申报创新药目录,其中有三款选择了“双报”基本医保目录和创新药目录,而上市更早的两款CAR-T药物来自复星凯特、药明巨诺,都只申报了创新药目录,这两款药物价格相对较高,定价均为120万元/针以上。

一直以来,CAR-T药物都是以惠民保为代表的商保产品吸引参保的“金字招牌”。

复兴凯特、药明巨诺的这两款药物,在过去几年全力押注商保渠道,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已被80余款商业医疗险产品纳入,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也被70余款商业医疗险产品纳入。据此,一位资深医保人士分析称,“这两款药品的降价意愿不会太高。”

而合源生物此次顺利纳入创新药目录,是否将改变惠民保对CAR-T药物的纳入和赔付格局,仍需观察后续创新药目录的落地进展。

此前有药企人士对《健闻咨询》分析称,对于市场化运作的商保产品来说,创新药目录的性质更接近于指导性意见,“我们认为对于已经准入惠民保产品的药品来说,目录产生的作用较小,对于新进目录内的药品来说,也不会对药品当年在惠民保或其他商业保险在支付上产生显著影响。”

惠民保特药目录的另一张“金字招牌”是外资药企的PD-1药物,也始终居于惠民保特药赔付排行榜的前列。

今年国谈,默沙东的可瑞达(“K药”)并未进行任何申报,百时美施贵宝(BMS)的联用药物欧狄沃和逸沃(“O药+Y药”)进行了“双报”。此前,O药已经两度折戟医保乙类谈判,今年的真正目标是创新药目录,但与复兴凯特、药明巨诺两款药物的谈判逻辑类似,O药在商保的布局已经较为充分,降价意愿同样有限。

根据BMS药品申报信息中的数据,O药已被纳入139个城市惠民保/商业健康险目录,覆盖28个省份。与此同时,2022~2024年间,在镁信健康运营的惠民保项目中(约占全国惠民保份额40~60%),每年赔付O药的患者持续稳定在600~700人左右,年理赔总金额约2000~2600万元。

变数更大的是最近一两年刚刚上市、尚未在商保渠道施展开拳脚的新药。

今年国谈,多款阿尔兹海默症、睡眠障碍相关药物均选择了“双报”。卫材、礼来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仑卡奈单抗注射液和多奈单抗注射液的机制、适应证相同,年治疗费用价格均为18万元左右;卫材的莱博雷生片、海南先声的盐酸达利雷生片都是今年年中获批上市的新药,按月估算治疗费用约为500~600元。

由于发病率较高,冲刺创新药目录成为上述药物的首要目标。而作为刚刚上市不久的新药,目前准入惠民保的进度缓慢,纳入创新药目录的意愿相对积极,这些药物能否满足医保局的降价预期,顺利纳入目录,亦是今年国谈的一大焦点。

2

ADC、双抗仍是乙类目录焦点,

多款创新药单报乙类背后是谈判自信

在今年的国谈中,ADC和双抗作为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沿品类,依旧是谈判的焦点。

ADC药物方面,吉利德的注射用戈沙妥珠单抗(商品名:拓达维)主要用于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曾在2024年医保中ADC药品“4进2”的竞争中“折戟”,今年选择了同时申报商保目录,再次冲击。

与拓达维针对同一适应证、来自科伦博泰的芦康沙妥珠单抗(商品名:佳泰莱)也是本次谈判的焦点之一。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HER2的ADC药物,主要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凭借出色的临床数据,芦康沙妥珠单抗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本次国谈的“种子选手”。

国产创新药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谈当中,成为外企明星药品的强劲对手。这一点,在今年的双抗药物中更为明显。

百济神州的注射用贝林妥欧单抗(商品名:倍利妥),是中国首款获批的双特异性免疫药物,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复发或难治性CD19阳性的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倍利妥此前曾多次参与基本医保目录的申报,但一直未能进入目录,2022年为了进入国家医保谈判,百济神州曾将贝林妥欧单抗价格从1.29万元降至9615元,降价3285元,降幅25.5%,依旧一直没能入围,今年倍利妥同时申报也商保创新药目录。

康方生物今年申报了两款双抗药物,其中的卡度尼利单抗 (商品名:开坦尼)也凭借其强劲的销售增长被视为国产创新药崛起的代表,这是全球首个获批的肿瘤免疫双特异性抗体新药,用于晚期宫颈癌治疗,2022年上市6个月销售额就达5.46亿元,2023年和2024年也分别实现13.58亿元与15亿元的销售额,展现了从“惠民保”保障到快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成功路径

从药企的申报策略来看,在今年施行基本医保目录与商保创新药目录“双目录”的情况下,也呈现出分化趋势。

例如,吉利德的注射用戈沙妥珠单抗是今年唯一一款选择同时申报双目录的ADC药品,而科伦博泰的注射用芦康沙妥珠单抗、中美华东的索米妥昔单抗注射液、恒瑞医药的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第一三共的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等其余另几款ADC药物则只申报了医保目录。

双抗药物中,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与依沃西单抗注射液、罗氏的格菲妥单抗注射液都只申报了医保目录,强生的特立妥单抗注射液与塔奎妥单抗注射液则只申报了商保目录。

这种分化态势的背后,是药企不同的市场定位和战略考量。

有的药企更看重基本医保目录带来的庞大市场体量,希望通过降价实现“以价换量”;而有的药企则更注重维持产品的高端定位和价格优势,通过创新药目录覆盖中高收入患者群体。

药企的申报策略选择,本质上是对药物创新度与价格让步之间的博弈平衡。药物的创新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谈判底气,也影响了其申报目录的选择。

“目前进入医保目录的ADC药物,谈的价格还是不错的,但吉利德同时申报了医保与商保,或许是因为他们对价格的预期会更高一些。”有专家介绍,医保为ADC类药物开出的价格总体尚可,但目前市面上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有效药物相对空白,在二线、三线还没有很好的标准治疗,“如果吉利德认为药品的创新性比较高,那么它在价格上让步的可能性就会比较低。”

仅申报基本医保目录的药品,往往是企业已经做好“以价换量”准备的产品。这类产品通常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基础,或者创新程度相对较低,通过降价进入医保目录能够快速提升市场份额。

另一类备受瞩目的药物则是罕见病药物,今年创新药目录的首次启动,一度业内普遍认为是罕见病药物的“福音”。

由于罕见病药物往往价格高昂、患者群体小众,过去进入基本医保目录的机会甚少,在去年的国谈当中,仅有13款罕见病用药新增纳入目录。

因此,在创新药目录启动后,诸多罕见病药物企业纷纷将其视为新的准入渠道,积极参与申报。今年共有36种罕见病药物通过创新药目录的形式审查,与通过基本医保目录形式审查的37种罕见病药物数量基本相当,其中有19种罕见病药物选择了“双报”策略。

不难看出,罕见病药物企业对创新药目录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通过这一全新渠道实现市场准入。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全然相反。

一位药经专家告诉《健闻咨询》,在今年的商保创新药目录中也许会出现少量罕见病药品,作为政府与保司之间扩大药品可及性的共识,但综合来看,罕见病药品进医保的希望反而大于进商保。

作为商保目录落地的商业健康险类产品,商保公司对保障罕见病药的兴趣并不大,该专家指出,“我们调研了很多商保公司,保司的反馈是不希望将罕见病药品放到商业保险产品的特药目录。”

于保司而言,首先关注的是纳入商业健康险保障范围内的药品是否具有有足够大的吸引力,为保司带来更多的参保人群,但罕见病的适应证人群只是少数人,在获客方面带来的帮助远远不如CAR-T等药物,且罕见病用药往往是长期用药,且费用高昂,将为保司带来较大的赔付压力,故而并不受其欢迎。

今年是商保创新药目录“谈判”首次启动,无论药企选择哪条路径,也无论药品最终进入哪个目录,2025年这场“双目录”国谈的开启,已经清晰地指向同一个目标:国家正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商保力量,试图为更多、更新的创新药建立可持续的市场化支付机制。

药品的创新价值未来将会在两个不同逻辑的“考场”中被分别评判与接纳,药企则需要据此重新审视自身产品的定位与市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