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讯
                        
建国路128号                        
2025-11-05
                        
12
                    众所周知,ADC作为一类“高阶版化疗药”,“特异性”是其最典型特征。“抗体”决定了其具体“杀伤”的方向HER2就是HER2、EGFR就是EGFR、CLDN18.2就是CLDN18.2……
这种特性注定了ADC很难成为一个广谱的“大药”。毕竟,如果抗体表达量广,那么化疗杀伤就刹不住车,安全性不好。但各家企业这两年也在尝试找解题思路。
百利天恒的EGFR/HER3 双抗ADC是找到了一条“EGFR实体瘤泛表达”+“HER3特异性”的路子,在“广谱”和“特异性”之间找到平衡,从而找到一条路,其发表在ESMO的全球一期数据证明了这一点,BMS也真金白银为其买了单,也算是开辟了一个前人没做过的方向。
不过,复宏汉霖则找到一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就是盯着免疫治疗耐药后的后线治疗,从很多肿瘤患者接受IO疗法后对PD-(L)1抗体耐药、但仍有PD-L1表达这一临床观察入手,于是就有了PD-L1 ADC这一新的方向。
超越小众的驱动基因、不依赖特定的生物标志物,能覆盖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去打造真正的“广谱ADC”。
今天来聊聊复宏汉霖HLX43这款药,分析PD-L1 ADC的出圈之路、这款产品最新的数据以及对复宏汉霖和整个中国创新药的意义。
-01-
从“免疫”到“免疫+”,PD-L1 ADC的“降维打击”
复宏的HLX43 不是第一个PD-L1 ADC,辉瑞在收购Seagen时,资产包里就有一款同类产品,SGN-PDL1V(Sigvotatug Vedotin)。但平心而论,复宏这个不算”抄“辉瑞的。
SGN-PDL1V第一个临床启动于2022年10月,复宏的第一例病人入组于23年11月,其实相差时间很短,并且,复宏立项的时候,整个行业缺少该领域的具有建设性的研究结果,亦无可以照着抄的“新药开发策略”。
以至于复宏汉霖决定要做这个方向时,不仅在内部很难达成一致,后面在找到合作伙伴宜联生物去做这款产品时,遭到后者一脸茫然的问:“干嘛要做个PD-L1 ADC?”要知道,那几年最火的还是8201。
不过,随着项目的逐渐落地和资源的慢慢投入,PD-L1靶点是ADC开发的一个理想选择,这一结论在学界逐渐开始有一些解释:
首先,PD-L1在多种实体瘤中广泛表达(如肺癌、三阴性乳腺癌、尿路上皮癌等),在肺癌中的表达率可高达70%,但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有限,这使其具备了“泛瘤种”靶点的天然潜力,是一个完美的“靶心”。
其次,与许多仅作为被动“信标”的ADC靶点不同,PD-L1抗体本身具有强大的生物学活性。学界认为其ADC设计能实现“一石二鸟”:
IO功能:其抗体部分依然保留其生物学活性,能阻断PD-1/PD-L1通路,发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松开”T细胞的刹车。
ADC杀伤:利用抗体作为“导航弹头”,在抗体与靶点结合并被肿瘤细胞内吞后,释放的强效载荷(Payload)能直接杀伤癌细胞。
与此同时,发表在《Molecular Cancer》、《Cancer Research》等期刊上的研究)证实,PD-L1 ADC对于那些已对PD-1/L1抑制剂产生耐药性的肿瘤模型依然有效,也算是为PD-L1 ADC找到一个具体的临床突破口。毕竟,“后PD-1市场”想象空间还是很大的。
此外,复宏引进宜联先进的连接子技术,也允许ADC在肿瘤微环境中释放毒素,通过“旁观者效应”杀死周围不表达PD-L1的异质性癌细胞,这一点比辉瑞/Seagen的传统的MC-VC Linker技术做的要好,也进一步放大了其“广谱”杀伤的潜力。
那么,上述都是临床前的“推理”,真正到了临床验证环节,结果又如何呢?
-02-
临床“亮剑”
如果说2023年是PD-L1 ADC的立项元年,那么2025年的ASCO及WCLC(世界肺癌大会)就是这条赛道的“数据大年”。赛道上最受瞩目的两个玩家——辉瑞/Seagen的SGN-PDL1V和复宏汉霖的HLX43,先后亮出了早期临床数据。
辉瑞的SGN-PDL1V采用传统的MC-VC Linker偶联MMAE,DAR值为4。其设计依赖抗体的高效内吞。今年ASCO上披露最新数据:在NSCLC(非小细胞肺癌)1.5mg/kg剂量组(N=15),确认客观缓解率(cORR)为33.3%。不过这33.3%的疗效几乎全部来自PD-L1阳性患者。在关键的TPS<1%(PD-L1阴性)亚组(N=6)中,ORR为0%。
这意味着它仍是一款依赖Biomarker的药物,“广谱”潜力受限。
而复宏汉霖 HLX43采用宜联生物的TMALIN®技术(TME可裂解连接子)偶联TOP1i,DAR值高达8。其设计不强依赖内吞,更侧重于肿瘤微环境释放和旁观者效应。
今年ASCO数据(N=56):在TPS≥1%(PD-L1阳性)亚组(N=32)中,ORR为34.4%,与辉瑞SGN-PDL1V在阳性人群中的表现旗鼓相当。但是在TPS<1%(PD-L1阴性)亚组(N=21)中,ORR高达38.1%。
这是当时整个赛道最关键的分水岭。HLX43首次在临床上证实了PD-L1 ADC有能力“攻克冷肿瘤”,在传统IO无效的人群中展现出强劲疗效,真正体现了“广谱ADC”的潜力。
此外,HLX43展现了与MMAE截然不同的安全性特征,主要为血液毒性(G3+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不过在WCLC更新的56例数据中,出现了14.3%(8例)的免疫相关性肺病(irAE-Pneumonitis),包括1例G4。然而,分析发现,这8名出现irAE的患者,其cORR高达50%,肿瘤缩小率100%。
这一“毒性悖论”反而从侧面印证了HLX43的双重机制(免疫激活+细胞毒杀)确实在生效,同时也为后续的剂量优化提供了方向。
ASCO的早期数据交锋,为HLX43的“差异化”提供了关键证据。而这,也为2025年11月更大规模数据的发布奠定了基础。
在2025年11月2日的国际肺癌前沿及创新论坛上,复宏汉霖公布了HLX43针对肺癌的关键更新数据,这一数据整合了I期和II期国际多中心研究的2.0和2.5两个剂量组的数据。
这次样本中包含了最难治的病人群体:合并了174例晚期NSCLC患者,其中100%接受过铂类化疗,约80%接受过免疫治疗。
疗效显示,在II/III期推荐剂量(RP2/3D)下,HLX43对于鳞癌 (n=33):客观缓解率(ORR)达到33.3%;对于非鳞癌 (n=35):疗效更为突出,ORR高达48.6%。
尤其是对于EGFR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因为缺乏驱动基因突变,长期面临更大的治疗挑战,PD-1/L1抑制剂联合化疗成为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仍存在较大的需求尚未满足。
此外,如果说总人群数据令人振奋,那么亚组数据则真正定义了HLX43的“广谱”价值。

首先是打破Biomarker限制。最关键的数据来自PD-L1阴性(TPS<1%, 
n=43)患者群体。在这群传统IO“无效”的人群中,HLX43的ORR高达39.5%。这证明其疗效不依赖PD-L1表达水平,彻底打破了IO药物的局限,是“广谱”的最强证据。
其次,数据显示其能挑战“最硬的骨头” :在已经接受过多西他赛(后线标准方案)治疗失败的三线及后线鳞癌患者(n=13)中,ORR仍有38.5%。
此外,在10例脑转移患者中,HLX43也带来了90.0%的疾病控制率(DCR)。这些数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HLX43作为“广谱ADC”的潜力正在被验证。
-03-
一个广谱ADC对复宏汉霖的意义
其实,回顾辉瑞和复宏汉霖在PD-L1 ADC的开发上,也能看出MNC和biotech在灵活性上的差距。
SGN-PDL1V不是辉瑞当年买下Seagen的重点产品(至少后视镜看开发进度是排在Nectin-4 和HER2之后的),因此在这款全新机制的产品,更多是按部就班的往前推进。
另外一点是,无论是其”过分强调内吞作用“,还是linker和payload技术均略微落后一点时代,这些都使得辉瑞作为先发者,却在PD-L1 ADC这个后面被验证是潜在的“大赛道”上的竞争上有些滞后。
反观复宏汉霖,公司管理层最近在对外交流时表示,HLX43作为公司创新旗舰资产,“再穷不能穷了43”,这句话也凸显了其在公司里的开发地位,也为43的快速落地奠定了基础。
所以,这次PD-L1 ADC的出圈,其实更多是来自于复宏汉霖的带动。
搁以前,这种又有抑制PD-L1、又有ADC杀伤、又有旁观者效应……的“多合一”功能的产品,很难出自于中国人手里。
但如今,当中国创新药临床病人入组比美国还多、中国的医生和全球医疗机构交流互通相当密切、中国的标准与全球市场对齐、多中心临床同步进行……在这样一个严谨而紧密的筛选测试体系之下,出来的数据,你不能不说它没有含金量。这一轮BD潮,就是为中国创新药的数据,做的最好的一轮背书。
回到HLX43这款产品上,它的成功,对复宏汉霖而言,绝不仅是一款展现出同类最优(best-in-class)和疾病领域最优(best-in-disease)的双重潜力产品,它关乎这家公司的战略支点、全球雄心和BD底气。
目前公司已确认III期推荐剂量(RP3D),并计划仅在肺癌领域就开展至少8个III期项目(2个一线、4个二线、2个三线)。此外,结合PD-1单抗,复宏除了传统的二、三线单药,公司还在探索一些用以延长斯鲁利单抗生命周期的临床策略。
HLX43作为复宏汉霖在国际谈判桌上“掰手腕”的底气,承载了复宏相当大的国际化野心,因此在BD上,公司寻求的不是一次性的“License-out”,而是“deep pocket”(资金雄厚)且深度认可其庞大CDP(临床开发策略)的全球合作伙伴。
结语:
30亿美元的药和300亿美元的药是两个概念。K药的成功便是在于其“广谱性”。
回看PD-L1 ADC这个有着“广谱抗癌”的赛道,辉瑞通过千亿并购“买”进了决赛圈,而复宏汉霖则通过一场高信念、高强度的“逆共识”研发,造出了一张决赛圈的门票。
HLX43的最新数据,是对复宏汉霖数年前那场“豪赌”的阶段性兑现,也为全球PD-1/L1耐药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它能否真正成为重塑肺癌乃至泛瘤种治疗格局的“超级重磅炸弹”,市场正拭目以待。
                    
                    
产业资讯
                            
创奇健康研究院                            
2025-11-05
                            
4
                        
                    
                    
产业资讯
                            
21新健康                            
2025-11-05
                            
5
                        
                    
                    
产业资讯
                            
药时代                            
2025-11-0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