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生存期增至3倍以上!上百款新药推进研发,“脑癌”距离治愈还有多远?
产业资讯 医药观澜 2025-11-05 12

编者按:恶性脑肿瘤俗称“脑癌”,其中高达80%都是脑胶质瘤。长期以来,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并不理想,直到近20多年才在化疗和靶向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患者带来曙光。当前,美国FDA已经批准了数款脑胶质瘤相关疗法,其中大部分都是靶向疗法,药明康德很高兴能为其中多款赋能、助力这些创新疗法的问世,造福病患。本文将回顾脑胶质瘤创新疗法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以及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脑胶质瘤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现行分类标准中,1级胶质瘤通常为良性、可通过手术完全切除达到治愈,很少演变为更高级别的病变;但2级或3级胶质瘤具有侵袭性,可进展为更高级别病变、预后较差;而4级的胶质母细胞瘤(曾被称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侵袭性更强,中位生存期仅为12-15个月,5年生存率不到10%

20世纪,得益于外科手术、影像学检查等技术的发展,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不断更新。20世纪50年代引入放疗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存活率比单纯接受手术的患者提高了一倍。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依然较差,在病因方面的探索也依然迷雾重重。

直到21世纪,新型化疗药替莫唑胺和多款靶向药物出现,才打破了胶质瘤的治疗瓶颈,为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图片来源:123RF

化疗的探索:开启“替莫唑胺时代”

自1960年起,医学界尝试使用多种烷化剂类抗肿瘤化疗药物治疗脑胶质瘤,然而,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化疗,均未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与无复发时间。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类型,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即便采用积极的手术联合放化疗,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仍难以突破1年

转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的Malcolm Stevens教授团队成功开发出新型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emozolomide,简称TMZ),该药物分子结构简洁且稳定,口服吸收迅速,并具备一项关键优势:相较于其他化疗药,它能较容易地穿透血脑屏障,从而在大脑内发挥抗肿瘤作用作用。在随后的1期临床试验中,科学家们观察到替莫唑胺对脑胶质瘤具有明确的抗肿瘤活性。

20世纪90年代初,先灵葆雅公司(Schering-Plough,后并入默沙东)获得了替莫唑胺在全球大部分区域的开发经营权,并进一步在全球推进临床试验。

1999年,基于多项积极的2期临床试验结果,替莫唑胺先后获欧盟EMEA(现名为欧洲药品管理局)和美国FDA加速批准上市(商品名分别为Temodal、Temodar)。

欧盟批准其用于标准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3岁以上恶性胶质瘤(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以及新确诊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成年患者;而FDA首次批准其用于成人难治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这标志着脑胶质瘤治疗正式迈入“替莫唑胺时代”

此后,一项里程碑式的3期临床研究证实:相较于单纯放疗,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可显著延长新确诊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至14.6个月,突破1年大关;后续数据进一步显示,肿瘤完全切除后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可延长至18.3个月。基于这一证据,FDA于2005年3月批准替莫唑胺新增适应症,用于与放疗联用治疗新确诊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2007年,替莫唑胺在中国获批上市,适用于常规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

靶向疗法时代萌芽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步揭示了驱动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分子标志物与信号通路,推动了毒性更低、针对性更强的靶向治疗药物的兴起。

然而,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研究还面临着独特的挑战。该类肿瘤的发生发展通常由多条信号通路共同驱动,这些通路之间形成复杂且互补的动态调控网络,使得确定核心治疗靶点变得极为困难,研究进程只能依赖逐一尝试

在这样的背景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个已在其他癌症中被广泛验证的靶点——进入了研究视野。研究表明,抑制VEGF能够减缓胶质母细胞瘤的生长并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基于此,罗氏(Roche)旗下的基因泰克公司开始将已用于多种肿瘤的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引入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试验。2009年,凭借2期临床研究的积极数据,贝伐珠单抗获FDA加速批准(商品名:Avastin),用于既往治疗后进展的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成人患者,也成为该疾病首个获FDA批准的靶向治疗药物。在后续更多证据的支持下,该适应症于2017年获FDA完全批准。2020年,该药也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图片来源:123RF

尽管贝伐珠单抗为复发患者提供了新选择,科学家也认识到,仅靶向VEGFR这一通路可能不足以持续抑制脑胶质瘤的进展。要实现患总生存期的进一步突破,仍需持续探索更多具有潜力的治疗靶点。

在同一时期,诺华(Novartis)公司开发的靶向抗癌药物mTOR通路抑制剂依维莫司(everolimus)被证实能够显著减小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体积并降低其发作频率,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潜在的神经外科切除替代方案。2010年,该药获FDA加速批准(商品名:Afinitor),用于治疗不适合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结节性硬化症相关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患者。2014年,该药也在中国获批,治疗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BRAF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潜力靶点。自2014年起,诺华开发的BRAF抑制剂达拉非尼(dabrafenib)与MEK抑制剂曲美替尼(trametinib)联合疗法陆续在多种BRAF V600E突变实体瘤中获批,近年来在BRAF突变的低级别胶质瘤中也显示出良好疗效。2023年,该联合疗法获FDA批准扩大适应症,用于治疗1岁及以上需要全身治疗的BRAF V600E突变的低级别胶质瘤儿童患者。

2024年,由Day One Biopharmaceuticals与武田(Takeda)及Sunesis Pharmaceuticals共同开发的泛RAF激酶抑制剂tovorafenib(商品名:Ojemda)获FDA批准上市,该药为高特异性小分子药物,可穿透血脑屏障,适用于携带BRAF重排(包括融合)变异或BRAF V600E突变的6个月及以上复发或难治性儿童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益普生(Ipsen)公司获得了该药在美国以外地区的开发授权许可。

“专属”靶点新药崭露头角

随着脑胶质瘤相关基因变异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针对特定突变的靶向疗法陆续问世。

2009年,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儿童脑肿瘤基金会研究所研究团队发现,在2级、3级胶质瘤以及由其进展而来的4级胶质母细胞瘤中,大多数肿瘤携带IDH1和IDH2基因突变。这些代谢酶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异常蛋白表达,引发细胞生长失控,进而形成恶性肿瘤。基于这一机制,科学家开始研发针对IDH突变的新型靶向药物。

图片来源:123RF

由Agios Pharmaceuticals最初开发、后授权给施维雅(Servier Pharmaceuticals)的口服小分子药物vorasidenib即是一款IDH双重抑制剂,且具有脑渗透性。它能抑制突变的IDH1/2蛋白活性、抑制肿瘤生长。3期临床研究显示,该药可使IDH1/2突变的2级胶质瘤患者获得超过2年的病情稳定期,伴随肿瘤逐渐缩小,且无需二次干预,显著提升生活质量。2024年,vorasidenib获FDA批准上市(商品名:Voranigo),适用于12岁及以上携带IDH1或IDH2突变的2级星形细胞瘤或少突胶质细胞瘤成人和儿童患者的手术后治疗。这是FDA批准的首款用于IDH突变脑胶质瘤的靶向疗法,也被视为该领域近25年来的重大里程碑

另一方面,2012年有文献报道,在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中发现H3 K27M突变——一种新变异类型,且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有关。针对这一突变类型,由Chimerix最初开发、后被Jazz Pharmaceuticals收购的靶向新药dordaviprone展现出治疗潜力。今年8月,dordaviprone获FDA加速批准上市(商品名:Modeyso),用于治疗1岁及以上、携带H3 K27M突变且在既往治疗后疾病进展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成人和儿童患者。这是FDA批准的首个针对H3 K27M突变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全身性疗法

Voranigo与Modeyso两款新药的获批,为特定基因突变类型的脑胶质瘤患者提供了“专属”靶向治疗选择,显著重塑了该疾病的治疗格局。

除了Modeyso获FDA批准上市,今年以来,脑胶质瘤领域还迎来其他多项新进展,更加多元化的新药类型取得亮眼的临床数据。尤其是放射性疗法在该领域大放异彩。比如,由Telix Pharmaceuticals开发、靶向LAT-1的放射性同位素偶联药物TLX101(131I-iodofalan)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2期试验结果显示,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自接受TLX101治疗起的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12.4个月,自确诊起为32.2个月,接近3年。相比过往研究中仅接受外放射治疗(EBRT)的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数据(9.9个月),这一疗法让生存期增至3倍多。Plus Therapeutics公司今年3月宣布,其放射治疗药物Rhenium(186Re)obisbemeda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亮眼:接受大于100 Gy该药治疗的患者的中位OS为17个月,是接受标准治疗患者的中位OS(8个月)的两倍多。

更多脑胶质瘤新疗法蓄势待发

为更好地满足脑胶质瘤的治疗需求、达到更高的治疗目标,产业圈仍在持续深入探索。通过公开资料梳理,当下全球还有数百款针对脑胶质瘤的新疗法正处于积极的临床研究阶段,有望在未来为患者带来更多新的治疗选择。其中数十款已进入3期临床阶段的新药涵盖小分子靶向药、“合成致死”疗法、放射性同位素偶联药物(RD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溶瘤病毒等多种类型。

作为创新的赋能者,成立25年来,药明康德始终致力于助力全球合作伙伴,通过独特的一体化、端到端CRDMO模式,支持全球合作伙伴从药物发现(R)、开发(D)到商业化生产(M)各个阶段的需求,加速各类创新疗法的问世,造福病患。

随着科学探索的深入,针对脑胶质瘤这类恶性疾病的治疗方案也持续演进。为进一步回应患者对治愈疾病的深切渴望,医药行业仍在继续传承不断创新的使命。在此,我们向所有在脑胶质瘤治疗领域默默耕耘、不懈探索的科研与医疗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作为医药创新的赋能者,药明康德也将持续助力全球合作伙伴,加速以GBM疗法为代表的突破性疗法更快走向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