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讯
氨基观察
2025-11-07
7
若论哪个行业“内卷”程度最深,医药行业恐怕要占据重要一席。
创新药赛道上,biotech们扎堆追逐热门靶点,陷入重复研发的困局;仿制药市场里,药企们竞逐“地板价”的比拼愈演愈烈,甚至触碰药品质量红线,最终导致行业资源在低水平内耗中严重错配。
不过,随着政策引导力度加大与市场认知逐步扭转,医药行业正迎来一场反“内卷”浪潮。以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为例,其从规则设计之初便紧扣“反内卷”核心。
需要明确的是,医药行业的“反内卷”,绝非否定创新与竞争,而是对低水平内耗的及时纠偏。从这个逻辑出发,仅靠规则层面的约束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推动产业端研发环节的自我迭代与变革。
正如多个行业所验证的铁律:政策引导只是“方向盘”,市场机制是“发动机”,而企业的观念转变才是“燃料”。三者,缺一不可。
/ 01 /
“反内卷”被反复强调
第十一批集采自规则公布之日起,便向市场释放出明确的“反内卷”信号。
在规则设计层面,监管彻底跳出“唯低价论”的单一导向。不再将最低报价作为价差控制的唯一参考,而是创新设置“锚点价”,以“最低报价”与“入围均价50%”中的高值作为基准,从源头防范极端低价对市场秩序与药品质量的冲击;同时引入“入围复活”、“未入围复活”两类机制,即便企业因报价偏高暂未入围,仍可通过接受合理价格区间获得中选资格,引导竞争从“拼低价”转向“比质量、比服务”的良性轨道。
更具突破性的是,本次集采明确要求所有投标企业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对于报价低于“锚点价”的企业,监管进一步要求其提交书面声明,详细拆解制造成本、期间费用、预期利润等核心构成,以此佐证报价合理性,切实回应社会对“低价低质”的普遍顾虑。
客观来看,着次集采的“反内卷”规则设计已相当周全,既兼顾了“降价惠民”与“企业合理利润”的平衡,又在开标前通过多渠道反复宣介规则逻辑、引导企业科学测算成本,最大限度减少因理解偏差导致的非理性竞争。这种“精细设计+提前引导”的组合举措,充分彰显了监管层推动行业反内卷的决心与诚意。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对“反内卷”的支持并非局限于仿制药领域,更延伸至创新药赛道。日前,2025年新一轮医保谈判已顺利落幕,尽管最终降价幅度尚未公布,但“支持创新”的核心方向始终明确。从去年的实践来看,医保对临床价值高、填补治疗空白的创新药往往会给予更合理的定价空间,避免其陷入“同质化研发+低价内卷”的困境。
这一导向在11月4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25年药品目录谈判协商顺利结束”相关文章配图中亦有体现,间接传递出对创新药价值的认可。

/ 02 /
不能只是规则改变
当然,以规则引导行业“反内卷”,并不意味着药品降价幅度会随之大幅收窄。
据了解,在第十一批集采的报价环节中,多个品种确实出现“最低中选价低于平均报价50%”的情况。但这一结果不能归咎于集采规则本身,而是部分药品领域长期内卷的集中体现。
根据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的统计,本次集采参与企业数量远超以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相应攀升——当同一品种有数十家企业同台竞价时,价格自然会向成本线靠拢。
在市场化竞争逻辑下,药品价格终究由供需关系决定。当某类药品的供给能力远超临床实际需求,降价便是必然结果。这一规律并非国内仿制药行业独有,海外仿制药市场同样如此:即便没有集采政策推动,海外仿制药因供给充足、竞争充分,价格也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这一现象恰恰指向核心问题。防范行业“内卷”需从源头抓起,关键在于引导企业科学立项。药企需彻底告别过去“躺赢式”的跟风逻辑,主动避开已高度饱和、竞争白热化的领域,转而聚焦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然,这种转变离不开行业理念的革新,而部分药企目前仍停留在传统思维中。正如一家颇具行业影响力的药企代表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所言:“尽管企业能接受本次中选价格,但多个中选品种的利润已十分微薄。”这番表述背后,不难看出“希望通过仿制药获取高额利润”的传统认知,尚未彻底扭转。
未来,集采规则仍将持续优化,但仿制药赛道的“反内卷”绝不能局限于下游采购环节。毕竟,将行业“反内卷”的全部期望寄托于集采规则调整,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这一道理适用于仿制药领域,对创新药领域而言更是如此。
/ 03 /
创新需要持续迭代
对于创新药行业来说,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低迷,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过度内卷的结果。
PD-(L)1便是典型案例。这一靶点的在研项目一度超过200个,大量研发资源集中投向同质化方向,上市产品的适应症也高度雷同。最终,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千亿市场”规模大幅缩水。尽管市场常将此归咎于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但事实上,低质量内卷才是核心症结所在。
经过一轮行业周期的洗礼,创新药领域的同质化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但内卷现象并未完全消失。以KRAS、Claudin18.2、CDH17等靶点为例,国内企业仍呈现“一拥而上”的布局态势。不过,与过去相比,当下的竞争也有积极变化。即便押注同一靶点,企业间也不只是简单的同质化比拼,技术层面的迭代进化始终在持续。
就拿CDH17靶点来说,国内企业已进入“技术内卷”阶段:ADC、多抗、CAR-T等主流技术路线均有企业布局,后续跟进者还在不断推陈出新,试图开发更具优势的“改善型”分子。
本质上,国内创新药行业正逐步迈向“高质量内卷”阶段。这种内卷的竞争依然会十分残酷,也将淘汰大量竞争力不足的企业或项目。但我们有理由相信,PD-(L)1式内卷的悲剧不会重演。最终脱颖而出的创新药企,将凭借差异化技术优势拉开竞争差距,自然也能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监管理念的持续优化,叠加企业创新思路的不断迭代,或许正是我们对中国创新药未来充满信心的原因所在。
产业资讯
药渡
2025-11-07
6
产业资讯
药时代
2025-11-07
19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11-0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