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通知公告 协会活动 国际交流 投资大会 其他会议
源头创新 智药未来 | 第三届浦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大会成功举办
其他会议 复星医药 2025-11-10 4

在医药产业创新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第三届浦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大会于2025年11月8日在上海闵行区成功举办。会议以“源头创新 智药未来”为主题,汇聚顶尖院士专家、政策制定者、生物医药领域顶尖科学家及企业家等,聚焦我国医药工业前沿技术创新与全球医药合作,围绕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全球合作路径、AI赋能、跨界融合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旨在精准把握行业脉搏,搭建高效对接平台,推动领军企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与高水平大学深度联动,充分激活产学研医创新潜能,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为生物医药源头创新与全球合作注入新动能。

本次大会由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闵行区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上海市工商联生物医药商会主办,复星医药承办。

致辞启幕:高瞻远瞩,共绘创新蓝图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市总商会会长寿子琪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作为民生领域核心部署,将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在这一宏伟蓝图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规划目标的实现,源头创新更是其发展的核心引擎与生命线。他强调,要立足时代方位,深刻把握源头创新战略价值,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重塑产业发展格局,在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要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破解创新发展关键堵点,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推动“产学研医”协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要汇聚各方合力,共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协同高效、保障有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生物医药商会要以经略全球的眼光系统性地帮助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与政府、高校等共同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从“跟跑创新”迈向“源头引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上海力量。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强调,上海将进一步强化前瞻布局,面向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构建完备的平台支撑体系,以新靶点、新机制为目标,加速底层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颠覆性技术突破,推进 AI 技术赋能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与生产制造;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聚焦国际人才、金融资本、医疗资源、临床数据等要素,构建跨国企业集聚、头部企业引领、初创企业扎根、服务平台支撑的产业协同创新生态,支持更多创新药企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和产业链,让更多创新成果惠及全球患者,支持“上海方案”走向世界;进一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政策可读化、服务智能化、监管精准化,聚焦提升经营主体感受度与获得感,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惠企服务,着力降低各类要素综合成本,更好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全力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投资首选地和创新药械最友好城市。

上海市闵行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强指出,生物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闵行着力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闵行作为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两大承载区之一,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闵行肩负的重大战略使命,也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他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建立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深度对接,聚焦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开展更多务实合作,为推动生物医药源头创新、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携手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分享了复星在生物医药源头创新领域的战略布局与实践思考。他强调,源头创新必须始终围绕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展开,坚持以患者受益为第一原则,推动中国医药创新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同时要以拥抱AI技术、整合系统性能力为支撑,通过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夯实全球运营能力,保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竞争力。郭广昌表示:“源头创新是通向未来产业的必由之路,开放合作是加速创新的最佳路径。复星希望与各位行业伙伴携手,共同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创新高地,让更多中国创新成果惠及全球患者,努力实现让更多人健康快乐活到121岁的愿景。”

主旨报告:洞察趋势,把脉行业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肿瘤研究中心主任丁健在《中国创新药现状和挑战》报告中指出,中国创新药产业正处于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他表示,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发展势头强劲,全球首发新药占比显著提升,国产ADC、双抗等创新药企的海外授权交易持续活跃,展现出中国医药创新的全球影响力与竞争力。

丁健院士也指出,中国创新药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原创理论和靶点发现能力有待提升,新药研发同质化现象依然突出,对国外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的依赖仍存在“卡脖子”风险。他强调,要突破这些发展瓶颈,必须夯实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能力,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并大力推动国产替代技术体系建设。唯有坚持“面向临床需求、拥抱新兴技术、强化基础研究”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才能稳步推进中国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资深会长、首席专家宋瑞霖在《中国医药创新的全球路径与双向融合》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中国医药创新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他指出,经过十年的蓬勃发展,在政策引领与制度改革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医药创新在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和上市新药三个维度实现跨越式发展,多款创新药成功实现国际化。

面对当前发展新阶段,宋瑞霖指出,行业主要矛盾已从内部同质化竞争转变为中国创新实力崛起与国际竞争环境的外部博弈。他提出,中国医药创新必须坚持"双向融合"发展路径:对内要建立以商业保险为核心的多层次支付体系,完善创新药目录和定价机制;对外要积极把握国际化平台机遇,构建自主的全球产业链。他表示:"唯有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政策,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才能夯实医药创新根基,迎接医药强国的到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应汉杰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生物制造技术在药物发现与制造中的革命性作用。他指出,生物制造作为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正推动医药产业从传统模式向绿色、智能、高效方向转型。通过多个创新案例,应汉杰院士展示了生物制造在提升药物疗效、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个性化治疗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应汉杰院士呼吁,要进一步加强生物制造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药物制造体系,为应对老龄化、慢性病等重大健康挑战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上海市工商联生物医药商会会长、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在《从上海出发,从本土迈向全球: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源头创新远征》主题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远征之路。他指出,中国医药创新正经历从"中国新"走向"全球新"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已经在国际舞台得到全面认可,在众多新兴疗法领域展现出强劲活力。陈启宇强调,面对当下全球竞争格局,中国本土创新药企必须在巩固现有研发优势的同时,突破原创靶点的发现瓶颈,摒弃同质化内卷,聚焦差异化创新。在全球化方面,中国创新药出海不应止步于对外授权交易,本土创新药企亟须自建全球商业化能力,把握全球市场机遇。他呼吁产业界积极拥抱AI技术革命,构建体系化AI能力,打造开放协同的AI创新生态。复星医药在创新、国际化和AI领域积极布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希望与政府、企业及跨界伙伴携手,助力上海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让更多中国原创的创新成果惠及全球患者。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谭瑞琮系统介绍了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布局规划。他表示,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新一轮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要求,闵行区已被列为全市两个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承载区之一,具备雄厚的产业规模、丰富的创新要素和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他强调,闵行将紧抓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趋势,致力于建设辐射长三角、服务全中国、链接全球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制造高地和服务高地。

大会由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工商联生物医药商会副会长、上海市科技企业联合会会长、中国干细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章毅主持。

专题讨论:思维激荡,共拓产业创新边界

圆桌一:源头创新生态构建的“破”与“立”

本场讨论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主持,邀请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上海市工商联生物医药商会副会长、先声药业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任晋生,上海市工商联生物医药商会副会长、三生国健药业董事长娄竞,上海市工商联生物医药商会副会长、华领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力,复宏汉霖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朱俊,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朱畴文等嘉宾,聚焦源头创新生态的壁垒破除与体系构建深入研讨。

围绕“源头创新生态的‘破’与‘立’”,嘉宾们提出要以临床真实需求为牵引,构建科研—临床—企业的协同闭环,鼓励非共识性探索与差异化路径,推动高价值分子与原创技术持续涌现;强调医院在早期验证与真实世界证据采集中的枢纽作用,建议建设跨机构临床与数据平台,推进多中心研究与数据标准化共享,提升 PI 发起研究与研究网络的承接能力;在产业化环节,以机制协同和要素流动贯通孵化—转化—商业化,探索价值评估与多元支付联动,打通市场准入通道;同时呼吁强化与监管的早期互动与国际规则衔接,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与注册范式创新,并用好开放通道拓展国际多中心合作,加快优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端”。

圆桌二:AI重塑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范式

本场讨论由复星医药联席总裁、全球研发中心首席执行官王兴利主持,邀请上海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院长、前国家药审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中山大学教授、中科院肿瘤医院医学大数据中心主任徐峻,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心副总裁、数字医疗创新负责人王玥,恒瑞医药AIDD负责人、上海盛迪医药副总经理韩涟漪,药番茄科技联合创始人、《医药大模型》作者高飞等嘉宾,围绕AI赋能生物医药创新的范式变革展开前沿对话。

嘉宾们一致认为,AI已不再是单纯的辅助工具,而是深度融入生物医药创新全链条的核心组成部分,正从靶点发现、药物设计、临床试验到上市后营销等关键环节实现范式变革——通过智能数据分析与算力支撑,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出药难、成本高”的行业痛点。同时嘉宾们指出,当前需破解一些关键难题如数据治理与共享问题、算法可解释性、临床验证标准适配等,未来需通过“跨领域协同+政策规范引导”,推动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建议构建“AI+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整合科研数据、算力资源、临床资源,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源头创新的“加速器”和“核心引擎”,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效率与价值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