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亚太药业利润飙升2909%!?
产业资讯 药闻天下 2025-11-14 286

亚太药业(002370)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约2.28亿元,同比下降25.5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9719.50万元,同比暴增2909.49%

表面上看业绩大幅增长,实则主要源自非经常性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出售全资子公司绍兴兴亚药业有限公司100%股权,确认出售收益1.4936亿元;另有约1492万元政府补助及约1.50亿元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上述出售收益)。

去除这类一次性收益后的扣非净利润为亏损态势,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扣非后净亏损达5658.53万元(上年同期亏损增长150.47%)。

这意味着主营业务仍在亏损恢复期;同期营业收入和经营现金流均大幅下滑,三季度单季主营收入同比下滑10.21%,持续体现出产品结构和市场竞争的问题。

2025年上半年,公司医药制造业收入占比高达99.33%,其余业务(贸易等)占比不足0.7%。抗生素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系列)和非抗生素制剂(胃肠道用药、抗病毒药、心血管药等)构成了公司产品线主体。

来源:WInd、界面新闻研究组

上述核心品种市场竞争激烈,且一致性评价推进较晚,导致公司产品竞争力相对不足。综合来看,本期业绩增长主要系出售资产产生的一次性收益所致,主营化学药业务承压且盈利能力未显著改善。

01

仿制药业务困局:

一致性评价与带量采购压力

业内分析认为,“集中带量采购打破了医药市场的竞争逻辑,尤其是同质化程度高的仿制药市场”。为了应对风险,药企纷纷拓宽产品线和研发改良型新药,寻求突破。

亚太药业亦在公告中提到,通过本次募投项目实施,将由传统化学仿制药逐步向改良型新药和创新药方向转型,提高经营抗风险能力

但短期来看,公司现有仿制药业务受到一致性评价和集采政策双重挤压,尤其是核心抗生素产品如阿奇霉素注射剂和头孢类注射剂等,虽然已通过评价或入选集采,但药价大幅降低,未来营收压力不容忽视。

图:亚太药业全终端医院销售额

来源:摩熵医药

02

创新药转型:

溶瘤病毒与长效制剂研发前景

面对主业压力,亚太药业拟募集7亿元专项投入创新药研发。

公告显示,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向“溶瘤病毒药物研发平台”和“长效及复杂制剂研发平台”,涵盖双矛I型、III型FIC抗肿瘤生物药、利培酮微球、LHRH长效制剂、帕金森病长效制剂、双机制神经疼痛药物等多个产品管线

该战略旨在从仿制药竞争转向创新驱动。

溶瘤病毒研发是此次转型的重点之一。

溶瘤病毒疗法通过靶向感染并裂解肿瘤细胞,同时激活宿主免疫,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业内人士指出,溶瘤病毒产品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效应,兼具安全性高、成本可控、可批量生产的特性”,有潜力成为下一代爆款新药。数据显示,全球仅有五款溶瘤病毒获得上市批准(中国曾有两款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获批,但临床反响有限)。包括:

赛百诺的今又生,2003年国内获批,后未得到市场认可;

Latima的Rigvir,于2004年在拉脱维亚获批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后因制造问题于2019年停产;

三维生物的安科瑞,2005年国内获批,但是由于产品局限性和早年国内临床不完善,未获得市场认可;

安进的Imlygic,2015年获得FDA批准;

第一三共的Delytact,2021年在日本获批。

中国在2003年和2005年分别批准的两款相关药物:

2003年的今又生(重组p53腺病毒注射液,赛百诺公司),用于p53缺陷的肿瘤(如头颈部鳞癌);2005年获批安柯瑞 (H101)(5型腺病毒注射液,上海三维生物),用于复发难治性鼻咽癌和头颈部癌。

两款产品虽率先上市,但因早期临床研究设计不完善,其实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在国际间尚无充分共识。

来源:生物药大时代

中国市场方面,据统计2025年中国溶瘤病毒市场规模预计达10.4亿美元,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3.4%,反映出巨大的潜在需求。

与此同时,这一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管线在临床前或Ⅰ/Ⅱ期阶段,尚无成熟商业化产品。研发周期长、监管路径复杂、临床验证难度大,使得溶瘤病毒项目投入巨大且回收周期较长。投资回报需要长期临床成功和市场检验,因此存在较高风险。

业内普遍认为溶瘤病毒疗法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多重瓶颈:

病毒必须直接注射到肿瘤内才能发挥作用,这对深层或多发病灶治疗存在技术难题;体内的免疫清除和肿瘤异质性限制了病毒分布和效应。目前报道的疗效多为局部控制或客观缓解,对整体生存获益的证据尚不足,疗效评价存在争议

例如,Nature Reviews报道指出,到2025年美国仅有Imlygic获批,其他候选产品如Replimune遭遇失败。业界分析建议未来通过优化给药方式(如探索静脉给药)和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组合,提高溶瘤病毒疗法的有效性

总的来看,多数医学研究机构和投资分析认为,溶瘤病毒产业化尚需攻克生物制造、监管审批和成本等障碍,但其作为新型免疫疗法的潜力被广泛看好。

亚太药业筹划的长效制剂项目若成功,能借助现有渠道推广并延续给药品牌价值。


您可能感兴趣
艾伯维210亿美元重磅收购,布局癌症早筛和精准诊断
艾伯维210亿美元重磅收购,布局癌症早筛和精准诊断
产业资讯 新药猎人笔记 2025-11-24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