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讯
医药魔方Invest
2025-11-15
153
“与BMS合作之外,未来我们会计划自主将其它产品推上市,也会考虑做买方。”近日,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在与医药魔方Invest对话时,透露了这家药企深远的未来战略布局。
自2023年底一起潜在总交易额高达84亿美元的重磅交易惊动医药圈,百利天恒的发展便驶入快车道。最直接的反应,便是百利天恒业绩飙升,随后市值一路高歌猛进——截至10月31日,百利天恒的市值自科创板上市以来已累涨1410.04%,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
“之所以想成为买方,是因为百利天恒想成长为一家MNC,需要资产,而非一味‘卖’产品。”对于这一野心,朱义从不避讳。事实上,能跻身MNC行列的药企可谓凤毛麟角,而朱义的雄心,正是在下一个5年,让百利天恒跻身入门级的MNC。
眼下,百利天恒距离这一目标仅有一步之遥,“目前唯一短板在于全球商业化能力,而这有望在2029年左右iza-bren(BL-B01D1)海外上市后得到补强。”正如朱义所言,“当其它国际化能力都已具备,这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百利天恒董事长 朱义
“中国药企想成为MNC,必须有FIC”
在百利天恒就iza-bren(BL-B01D1)与BMS达成重磅交易后,朱义对后续产品的开发计划已未雨绸缪。
从产品管线开发布局来看,截至目前,百利天恒共有5项临床试验在美国开展。除了iza-bren(BL-B01D1)之外,其余皆是自主开发。“可能未来会再BD一两个产品。”朱义透露。而一旦条件成熟,他更倾向于不再出售产品,而是成为买方,逐步成长为MNC。
如此目标,并非心血来潮。自百利天恒于1996年成立的第一天起,朱义就怀揣将其打造为MNC的梦想,“当时甚至不知道MNC是什么样的。”朱义笑谈。然而过去数年里,他凭借做创新的定力和步步为营的扎实节奏,带领百利天恒在风云变化的市场环境里稳步前行。
于百利天恒而言,这条成长路上的第一个关键节点,便是FIC产品iza-bren(BL-B01D1)的横空出世,这被朱义视为成为MNC的必要条件。“真正的MNC无论是买进产品还是自主开发,一定要从开发FIC开始。骨子里能够从0到1做创新,能够在科学、技术和产品上做到全球领先的公司,才有更大可能成长为有真正竞争力的MNC。”他坦言。
2023年掀起的创新药BD交易热潮里,ADC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仅在当年,医药魔方NextPharma医药交易数据库显示,全球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TOP 5中,ADC领域的BD交易便占据3席。其中,百利天恒就双抗ADC iza-bren(BL-B01D1)与BMS达成的重磅合作,其金额至今仍是中国单项资产BD的最高记录。
在颇为“内卷”的ADC赛道里,凭借尚处于临床早期的iza-bren(BL-B01D1)能达成如此大体量的交易,关键地方就在于这款产品的创新价值。
2015年,百利天恒申请了第一个ADC药物专利,并立项多特异性(四特)抗体研发。西雅图的一些科学家一度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同一时间,全球入局ADC的药企寥寥无几,远不及PD-1领域来得热闹。
而这一背后,是朱义对科学和肿瘤生物学底层逻辑的深刻洞察。在他看来,尽管彼时不少ADC药物临床折戟,但真正的创新就可以突破治疗窗口。
正是十年前朱义对原始创新的追求,让其掌舵下的百利天恒在fast-follow热潮中,避开了同质化竞争的漩涡。这也让百利天恒与BMS谈判时有了与之平等对话的底气,最终达成合作开发的co-co交易,而非简单的产品授权。“在需要BD合作时,FIC相较而言是有更多的谈判筹码。”朱义直言。
于是,借力MNC,百利天恒也有了成为MNC的机会。这笔交易达成后,百利天恒不仅续上了资金,且在近期触发了一笔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要知道,当下BD热潮中能够真正兑现的案例并不多。
而以iza-bren(BL-B01D1)打头阵,百利天恒也迈出了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尤为重要的一步。据悉,这笔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便交由百利天恒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用于海外研发,继续夯实全球研发版图。
能力全面国际化才是王道
实际上,自2014年一头扎进创新药研发的寒冷地带,于美国西雅图建立创新研发中心SystImmune,朱义就为百利天恒锚定了成长为MNC的发展路线,并开始逐步构建全面国际化能力。
十年蛰伏,当初对创新和国际化的坚持,在今日开始彰显价值。在朱义看来,这一波国产创新药BD浪潮中,比起产品国际化,能力全面国际化显然更为稀缺,也是决定一家药企能否成为MNC的关键。
时至今日,百利天恒已是为数不多具备早研、临床开发和全球供应链国际化能力的中国创新药企。而这份综合实力的铸就,时机、清晰的战略和目标皆缺一不可。
“第一年,我们在美国的团队大约是20人,第二年就差不多30人并维持至今。”朱义透露道。彼时,百利天恒进场的时间节点堪称“天时地利”。
2014年前后,美国生物医药行业进入到估值回调期,伴随行业遇冷而来的是持续不断的裁员潮。而当大量经验丰富的研发、管理人才流入市场,百利天恒恰逢其时,凭借前瞻性布局迅速切入,将这场行业震荡转化为了招贤纳士的黄金机遇。
而从人才招募到后来搭建美国研发中心的运营框架,朱义都几乎亲历亲为。“如果你不懂其中的门道,又不下场学习实践,很容易走入误区导致失败。”他说,“换句话讲,如果亲自搭结构,亲自招对的人,亲自给团队建流程和规范,那么成功的几率就很高。”
这种投入结果,一个体现便是在与BMS的合作中,百利天恒美国子公司的团队在组织管理和大样本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呈现上,得到了这家制药巨头的认可。
眼下,SystImmune已是百利天恒全球临床开发和未来全球市场商业化的先锋。但对于诸多想在海外搭建团队的药企而言,除了硬性实力外,还有一个软性层面的问题,那就是多元的文化环境给团队管理带来的挑战。
百利天恒亦曾面临这一难题。朱义透露,在招募美国团队时曾面临过两个问题,“一是百利天恒原先是做仿制药的,知道怎么做创新药吗?二是有文化冲突怎么办?”
对于前者,百利天恒已经凭借创新实力给出了答案。而对于后者,朱义曾是如此回复的:“在SystImmune里,只有SystImmune文化,那是基于科学数据,基于创新的文化。”也正是这一理念,以及对科学创新的执着,最终让百利天恒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并在ADC领域保持早研能力的领先,开发了多个具备全球FIC/BIC潜力的产品管线。
目前,百利天恒在候选创新药物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从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这一项研发开支就占到其总研发开支的85.9%、92.9%、96.5%及98.4%。
真金白银投入下,百利天恒拿下了多项行业第一,包括拥有全球首创且唯一进入临床III期开发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以及迄今为止全球首创且唯四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多抗。而基于全球领先的HIRE-ARC平台,百利天恒也推出了已递交IND申请的全球潜在FIC的ARC药物。
研发实力过硬之外,百利天恒依托子公司多特生物,亦按照cGMP标准建立了可满足创新生物药全球研发的临床样品生产需求,及批准上市后的早期商业化生产需求的抗体/ADC药物生产车间。换言之,百利天恒的供应链国际化能力同样已经具备,“现在(我们)在欧美做临床研究的药物,全部是自己在供应。”朱义如此说道。
百利天恒距离能力全面国际化只差关键一步,那便是商业化能力。 iza-bren(BL-B01D1)则是构建这一能力的打头产品。
眼下, iza-bren(BL-B01D1)已开展了超40项临床研究,用于NSCLC、SCLC、乳腺癌、尿路上皮癌、食管癌等多种实体瘤的10项 III期临床研究则正在进行中,其中7项适应症已被CDE列入突破性疗法名单。
另外,iza-bren(BL-B01D1)的全球III期临床研究同样正在推进。年初至今,其合作方BMS更是连开3项全球Ⅱ/Ⅲ期临床,覆盖三阴乳腺癌、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和尿路上皮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iza-bren(BL-B01D1)治疗鼻咽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方案编号:BL-B01D1-303)在期中分析达到主要终点。这是全球首个完成从“概念验证”到“疗效验证”的双抗ADC。
两个月之后,iza-bren鼻咽癌适应症被CDE正式纳入优先审评,这意味着全球首款双抗ADC的商业化已然不远。随着iza-bren(BL-B01D1)的开发又下一城,朱义预计三四年后,当iza-bren(BL-B01D1)在海外上市,百利天恒的全球商业化能力也将补齐。
下一个十年要靠0-1的创新
归根结底,百利天恒能有今日的国际化版图,当中既有长期筹谋布局的结果,亦有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捕捉,那便是利用中美两地的差异化优势,建立起了基于美国团队早研开发和中国后端开发相互协同的策略。
“美国具备0-1的创新生态优势,中国正好可以实现1到N的效率优势,两者结合可以使我们更快速高效地开展突破性创新。”朱义坦言道。
事实上,中国效率在过去这波创新药热潮里,可谓有目共睹。医药魔方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4年短短十年,按历年首次进入临床试验的创新药进行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累计已达3575个,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首位。
“原来中国创新药还没发展起来时,美国就拥有全球最大的创新药生态,这一生态里既有稀缺的0-1创新,也有fast-follow和me too。”朱义说道。但今非昔比,“美国做fast follow的Biotech眼下很悲观,因为中国总是抢先一步。”这样的中国速度,造就了近两年里的创新药BD热潮。
然而辩证来看,成绩亮眼的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亦不容忽视。朱义就表示:“中国创新药现在走出去了,但缺乏全面全球化的能力。这里面存在一个本质因素,那就是海外市场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冒险精神,这就跟做0-1的创新一样,而fast-follow就是害怕风险。”
如何实现能力全面国际化?这是身为百利天恒掌舵者的朱义在下一个十年尤为关心的话题。想要成长为参天大树的Biotech是少数,有能力实现目标的更是少之又少。作为“过来人”,朱义的想法是“首先一定要去做,不然连踩坑的机会都没有。同时要把能力配备好,这样踩坑了才能继续爬起来;其次是要看得更远,提前规避风险。”
而另一个问题,也是未来想成为买方的百利天恒同样关心的,那便是“中国创新药0-1的竞争力怎么形成?”对于朱义来说,他无疑对中国创新药的前景充满期盼。
“过去十年里,中国创新药产业的模式其实跟制造业相似,要想在下一个十年实现跃迁,就必须有0-1的创新。”他如此说道。好在医药魔方数据显示,中国到2024年已有120个自研进入临床的FIC创新药,一切都未来可期。
产业资讯
新药猎人笔记
2025-11-24
35
产业资讯
细胞基因治疗前沿
2025-11-24
38
产业资讯
Medaverse
2025-11-24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