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重磅揭晓!第二批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入围名单
产业资讯 医药地理 2025-11-08 6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公布第二批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入围揭榜单位名单,围绕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方向,共86家单位在35个材料类别的攻关中成功入围。此项目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级重大创新工程,旨在攻克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进程,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该项目通过遴选具备关键攻关能力的创新主体,集中力量突破高端生物医用材料核心技术,打破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推动实现自主可控与产业化应用,为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

高分子材料

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高分子材料正以其卓越的可设计性和功能性引领着医疗技术的革新。磷酰胆碱基聚合物作为生物相容性材料的重大突破,通过精确模拟人体细胞膜外层结构,成功实现了与血液成分的和谐共处。该材料在心血管介入器械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能够显著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使血管支架等植入器械在复杂的人体环境中保持长期通畅性。

丝素蛋白是一种从蚕丝中提取的天然蛋白质,与人表皮蛋白的同源蛋白,富含18种氨基酸,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和多肽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二级结构中其β-折叠结晶域含量可达50%以上,赋予材料高达500MPa的抗拉强度,可通过调控分子链排列方式,制备出多孔支架等不同形态的产品,以满足各类临床需求。

聚酯-聚乙二醇共聚物在长效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同样令人瞩目。通过构建可生物降解的微球载体,该材料能够实现药物在体内数周甚至数月的持续释放,彻底改变了慢性疾病的治疗模式。这种创新剂型不仅提升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更通过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在植入医疗器械领域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一代金属材料在生物相容性和功能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超细晶钛棒丝材是牙种植体、接骨螺钉等高端医疗器械的关键原材料,通过特殊的晶粒细化工艺,实现了力学性能与生物相容性的完美平衡。该材料在骨科植入物领域的应用表现出色,其弹性模量与人体骨骼更加匹配,有效减少了应力遮挡效应,促进了骨整合过程,大大提升了植入物的长期稳定性。

无镍高氮合金的开发解决了传统医用金属材料面临的过敏反应难题。通过创新的合金设计和制备工艺,这种材料完全避免了镍离子的析出风险,同时保持了优异的强度和耐腐蚀性。在心血管支架和骨科植入物等长期植入器械中,该材料为金属过敏患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选择,拓宽了植入治疗的适用人群。

钽银合金靶材整合了多种金属材料的优势——钛合金提供力学支撑,钽元素促进骨整合,银离子发挥广谱抗菌作用,三者协同实现“力学支撑—骨生长诱导—感染防控”的多重功能。其针对传统脊柱融合器存在的融合率低、感染风险高、力学不匹配等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有望使脊柱融合手术的骨愈合时间缩短30%以上,术后感染率降低50%以上,大幅改善患者预后。

无机非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新一代材料在生物活性和可降解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可降解半水硫酸钙是骨水泥的核心基体,其重要成分为钙、硫元素,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自固化特性、可降解性、适配复杂骨缺损等优势,成为骨缺损修复领域的革命性材料。不过当前可降解半水硫酸钙人工骨的核心技术挑战,在于“降解-骨再生”的动态平衡——若降解过快,材料提前崩解会导致骨缺损部位支撑力不足;若降解过慢,则会阻碍新生骨长入,引发炎症反应。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解决方案均未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导致材料临床应用受限。

3D打印氧化锆陶瓷墨水将数字化制造技术引入医疗领域,开创了个性化医疗的新时代。通过先进的增材制造技术,这种材料能够精确复制患者牙冠的解剖形态,制作出既具备卓越力学性能又具有完美美学效果的牙科修复体。该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修复流程,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便捷的牙科治疗体验。

胶原/磷酸钙复合材料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这种复合材料的核心是将人体骨骼中最重要的无机成分——磷酸钙,与天然胶原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更接近人体骨组织结构的修复材料。它既具有与人体骨相似的支撑强度和骨传导性,又通过胶原的引入和表面生物活性优化,为细胞生长和血管长入营造更友好的“微环境”,从而提升早期愈合效果。

您可能感兴趣
艾伯维210亿美元重磅收购,布局癌症早筛和精准诊断
艾伯维210亿美元重磅收购,布局癌症早筛和精准诊断
产业资讯 新药猎人笔记 2025-11-24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