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迟到十年的超声拼图:联影如何用AI“换道超车”?
产业资讯 建国路128号 2025-11-18 9

在医疗影像的江湖里,超声向来是那个最普及、保有量最大,却也最容易被低估的赛道。

2025年11月12日,在杭州即将举办的中国超声学年会前夕,当国产高端医疗影像龙头联影医疗正式发布uSONIQUE系列超声产品时,行业内的人或许会有一丝恍惚。

毕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家公司已经在CT、MR(磁共振)、PET/CT等“硬骨头”领域撕开了外资的防线,唯独在看似门槛最低的超声领域,迟迟未见动静。

这是一场迟到了十年的发布会。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在台上坦言:“我们等了很久,也准备了很久。”

此时的中国超声市场,早已是一片厮杀激烈的“红海”。迈瑞医疗凭借强大的执行力占据了半壁江山,GE医疗、飞利浦等海外巨头也在心脏、妇产等高端领域依然构筑着坚固的堡垒。

那么,在这个时间点入局,联影意欲何为?这仅仅是一次产品线的查漏补缺,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后发制人”?

-01-

巨头的“最后一块拼图”

对于联影而言,超声不仅是一个产品,也是其大影像版图中的“最后一块拼图”

从财务数据看,联影并不缺钱。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88.59亿元,同比增长27.39%,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66.91%。不过在管理层的战略棋局里,没有超声的联影似乎是是不完整的。

超声是医学影像中可及性最强、覆盖最广的工具。从产品布局上看,是和其它影像学作为互补、从而能更全面去勾勒整个健康诊疗图谱的工具;而从渠道层面,也能为后续更高端影像设备引流,因此是联影诊疗融合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为什么是现在?

“十多年前联影刚刚起步时我们也想到了超声……但最后阴差阳错,团队没有成型。”薛敏的回忆里透着一丝早年的无奈。但更深层的逻辑或许在于,联影不想做一个平庸的追随者。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联影一直想要去塑造的就是一个“高端”的形象。而在如今的超声市场,单纯靠“性价比”或“国产替代”的故事已经很难打动顶级医院。联影选择在2025年入局,是因为它看到了一个技术变革的窗口期——人工智能。

影像学设备能和AI一起去讲的故事很多,但超声这类用户基数大、覆盖广的特点,背后带来的数据规模效应强,才是最容易落地的那一个。

-02-

破局逻辑:做“医生的伙伴”

中国的超声医生,可能是世界上最累的医生。

数据显示,中国超声医生缺口至少15万人,而每年检查量高达20亿人次。每位医生日均工作量45.4人次,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肩周炎、腰椎突出成了职业病。这就导致了一个行业核心痛点:制约超声诊断质量的,往往不是机器的上限,而是医生的体力与经验的下限

这正是联影AI战略的切入点。

此次发布的uSONIQUE系列,核心卖点并非单纯的硬件参数,而是一个名为 uEDGETEC 的技术平台。联影试图重构超声的底层逻辑,不是像传统厂商那样在旧系统上“外挂”AI模块,而是打造“原生AI”

这给临床带来了什么改变?

首先是效率的极致释放

在联影的介绍中,全流程智能工作流(AIStream)让单切面的扫查时间从传统的1分钟以上缩短到了10秒以内,效率提升了88%。对于心脏射血分数(EF)这种复杂的测量,医生只需要一步操作,系统就能在秒级时间内自动给出结果,且无需连接心电图。这意味着,医生可以将双手从繁琐的按键中解放出来,回归到诊疗决策本身。

其次是抹平经验的鸿沟

超声素有“神探手”之说,极其依赖医生的手法。但联影的“超级感知”试图让机器学会“思考”。设备能自动识别解剖结构,自动优化图像质量。正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辉雄教授所言,这能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实现诊断的“同质化”。对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中国市场,这也是多年“分级诊疗、资源下沉”的故事一直想要去推动的事。

当然,AI不能脱离硬件存在。联影拿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三元单晶探头”和“50MHz超高频成像技术”。这让超声的分辨率进入了10微米级,连常规超声无法观测的毛细血管都能清晰可见。

此外,联影推出了4D TEE(经食管)探头,直接打破了此前外资在心脏超声核心部件上的垄断。

-03-

后发如何先至?

技术虽好,商业残酷。

目前的国内超声市场,迈瑞医疗占据了约26%的份额,飞利浦和GE医疗分别占据21%和20%。在这样一个已经有先行者盘踞好的市场,联影作为后来者,该如何去站好自己身位?

首先,联影没有选择从低端市场通过价格战突围,而是直接推出了涵盖超高端、高端的全系列产品,覆盖心脏、妇产等高壁垒科室。这与联影在CT和MR领域的打法一脉相承。

当然,对于联影来讲,公司能依托其在大型影像设备(如PET/CT、3.0T MR)上建立的高端医院客户关系,联影可以实现销售体系的高效联动与交叉推广。这种“综合影像解决方案”的协同优势,是单一超声厂商所不具备的。

其次,联影大手笔投入AI+策略

中国拥有庞大的超声病例数据,这是训练AI模型的天然燃料。联影通过设立“超声创新基金”,与顶级医院建立联合实验室,实际上是在绑定临床专家的科研能力。

2025是人工智能的超级大年。虽然类似“自动驾驶+汽车”这样的“软硬件结合”在汽车领域已经非常成熟,但对于“诊断设备+AI”,国内影像学厂商们的竞争才刚开始,所有人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

而超声基于其人工智能介入门槛相对较低,以及真实需求很强的特点,又是“AI+诊断”最佳的突破口之一。因此,联影这个时候入局,算是挑了一个最合适的时机。

最后,联影的目光显然不只局限在国内。

公司明确表示,将于今年12月在北美放射学会(RSNA)上发布全系超声产品,并依托西雅图的研发中心布局全球。在海外市场,联影依托自身早已在MR和CT领域积累的资源和渠道,同样试图用“高端创新”的形象去冲击超声领域的海外成熟市场

结语

联影入局超声,更多是对医疗影像未来的“AI+”时代的押注

未来的医疗设备,将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医生的“智能伙伴”。从探头触碰患者的那一刻起,感知的不只是回声,还有基于海量数据计算后的“诊疗路径”。

因此,无论是对于联影、抑或是其它大型影像学设备厂家来讲,或许不在于当下的市场份额,而在于谁能最先让AI真正落地,谁能最先定义下一代医生的工作方式。

而从更宏观的产业层面看,联影的故事为整个中国医药医疗产业提供了一个“后发制人”的经典案例

在过去,本土企业面对跨国巨头的“红海”市场,往往选择以“性价比”或“Fast Follow”策略艰难突围。但联影的十年等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其在旧秩序里“内卷”,不如等待一个足以颠覆牌局的“技术变量”。

对联影而言,这个变量就是AI。

当竞争的维度从物理参数和渠道覆盖转向“算法优劣”和“数据闭环”时,游戏规则就被重写了。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主场——海量的临床数据、统一的大市场以及在AI应用层面的快速迭代能力。

这套“换道超车”的打法,其意义不止于超声或影像。它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叙事:中国的高端制造故事,正在从“进口替代”的防守反击,转向“标准制定”的全球引领

对于联影来说,补齐最后一块拼图之后,真正的“生态化反”,才刚刚开始。


您可能感兴趣
GLP-1的市场规模取决于需求和可负担性
GLP-1的市场规模取决于需求和可负担性
产业资讯 村夫日记LatitudeHealth 2025-11-18 8
诺诚健华亮剑
诺诚健华亮剑
产业资讯 拇指攻略 2025-11-1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