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详解生物类似药技术门槛
产业资讯 2016-04-06 3363
 

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6-4-6


与化学仿制药相比,生物类似药虽然也属于仿制药范畴,但其不仅投资门槛更高,技术门槛也更高。今年初一篇题为生物制药——仿制成功也是高科技的NB行业的报道,标题虽然简单粗暴了些,但也道出了实情——生物药仿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大技术门槛

笔者认为,生物类似药的技术门槛高至少表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有关生产、制造过程和工艺流程。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类似药的质量,如分子设计、表达系统、细胞株类型、翻译后修饰(PTM)、不纯物和污染物、配方和辅料、包装容器、生产过程中的蛋白降解等。

二是对生物类似药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QSE)等方面进行分析检测、表征,需要在临床试验前在蛋白的多种性质上与原研药参考品一致。这种一致性,根据欧盟EMA的要求需要相似”(similar)。而根据美国FDA的要求则需要高度相似”(highly similar)。如果是可以自动替换(interchangeable)的生物类似药,其要求更高。

上面两大高门槛对于中国药企而言更是意味着投资的高门槛,因为无论是上下游的工艺开发、生产还是分析方法开发、质量检测,所需仪器设备甚至耗材几乎都需要进口。

第三个方面是生物原研药的专利壁垒。生物药的专利要远比化学药复杂,这个高门槛很容易被投资人忽视。艾伯维(Abbvie)和安进(Amgen)Humira(修美乐)的生物类似药的专利之战仅仅是一个例子。现在风头正劲的免疫肿瘤抗体药(尤其是已经上市的两个PD-1抗体药)以后很可能成为被仿制的热点目标,但免疫肿瘤领域近期多起专利诉讼也说明:即使是做原研生物药,专利问题也需要防范。

出于工作关系和个人兴趣,笔者本文仅谈谈生物类似药的分析技术。如表格所示,生物类似药的表征分析,涉及许多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技术,笔者对于大多数技术略知一二,本文无意具体谈这些分析技术的细节和难度,而只是通过简单评论这些技术手段,试图说明进入生物类似药的门槛很高。

原文详情链接:

http://www.menet.com.cn/info/201604/20160401090821821_1299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