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上海模式外企涌入 基药招标再引激辩
产业资讯 2011-06-15 307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1-06-15


本月8,上海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第二批中标目录正式对外公布,在此次上海基药招标基层医疗机构使用部分的中标目录中,涉及合资、外资药数量至少达60多个品种、150多个品规,相关外资药企涵盖辉瑞拜耳礼来施贵宝默沙东等近30家。

相比此前备受争议的安徽模式”,即唯价取胜的双信封制度,此次上海基药招标所采取在价格与质量间试图折中的探索被业内人士称为上海模式

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包括竞标的企业方、业内专家纷纷对新鲜出炉、正等待市场检验的上海模式发表了自己看法。

上海基药招标中出现较此前预期而言更多的外资药企,体现了基本药物质量更重要,价格不是最为重要的这一个观点。基本药物与治疗肿瘤等相对较少的药物不同,使用人群、次数非常广泛和频繁,因此质量是重中之重”,礼来中国副总裁邢军博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我相信此次招标的结果,上海的有关部门肯定是考虑了上海市民普遍的经济承受能力,而选择纳入更多质量上更为有保障的药品。

上海模式”VS“安徽模式

自去年12月末,上海卫生局发布招标公告,启动本年度上海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采购总量为307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和381个上海市增补目录品种)。相较此前安徽省基药招标模式,上海的基药招标更多的是采用了定量综合评价,评标要素由质量、信誉与服务、价格三方面组成,从根本上避免了单纯的价格恶性竞争。

据媒体初步统计,此次基层医疗机构中标价格总体降幅为39%(15%差率),外企的降幅低于39%

国药控股高级顾问干荣富此前曾向媒体表示:“上海市药品招标一向比较理智,此次基药招标把药品质量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药物的可及性,也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实现患者向社区医院沉降的政策目标。

上海模式的前驱安徽模式则显然承受着内、外资药企双方的质疑压力。

据悉,安徽省基药招标采取的是双信封招标、量价挂钩、单一货源承诺、生产企业承担配送责任等诸多创新方案”,然后在最终的竞标中却有国内药企向记者反映其在所投的7种剂型中均投出了最低价,但其中6种剂型就因未通过技术标评审,直接失去了进入商务标并最终中标的机会,而不少国外的竞争对手却成了最后的赢家。

在安徽独有的双信封模式下,药企须通过第一轮技术标评审(根据包括质量类型、生产规模、销售额、行业排名、市场信誉、不良记录情况等相关指标来实行百分制评标),方可进入第二轮商务标比价。

而有声音质疑,在技术标中占较大分值的销售金额一项中,安徽方面是用企业的整体销售金额计算,而不是本次要招的药品的销售金额计算。此前通化东宝内部人士曾表示,安徽模式中的这种制度瑕疵可能与该公司低价竞标却“71的怪相有着直接的联系。

而在外资药企方面,对受惠于安徽模式的说法也予以了否认。

同样参与安徽模式上海模式基药招标的礼来方面表示:“虽然现在安徽模式的成效还未有结论,但是各方都在抱怨。外企方面的抱怨是,双信封第一轮技术标几乎是国内市场70%的药企都可以进入,这个过滤网网眼太大’,技术标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最终良莠不齐的企业都可以进入技术标肯定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邢军博士表示,“安徽模式中工信部做出的行业排名我们此前都从未听说过,而当那些只要不是太差便可进入技术标的药企,最终唯价取胜的商务标肯定有利于它们,而非是外资药企。

零差率制度下的贵药恒贵”?

虽然上海模式的基本药物招标颇受业内赞许,但是各地适用的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能否真正解决医院从中变相获利”,一如早前天价芦笋片的情况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对记者表示:“政府制定了一个游戏规则告诉公立医院,你卖药只能赚15%。这个做法是希望医院保有公益性,对所有老百姓有好处。但是试想,华西医院医药公司生产的芦笋片在长沙有一个国营的批发商,他们的批发价分别是30块钱185块钱两种,结果长沙所有的公立医院都按照185块钱进货。毕竟按30块钱进药只能赚4.5,185块钱的则可以赚27块多。这种相关部门的管制不当,可称做药品加成政策。

相关部门的确经常会去检查公立医院,但是都是只查加价有没有真的超过15%,但这个药品本身的价格贵不贵、好不好,却根本不管”,顾昕指出,“很多地方的中标价高于批发价,因此虽然中标之后平均价降了45%,但是大部分医院因为相关部门的关系,还是选用贵的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教授也向记者表示:“国内许多医院方面会考虑,如果我能把某种药物卖115,10块钱进的药也卖115,那我肯定会告诉批发商把批发价改213,按照213元来卖,多出来的再送还给医院。这就是零差价的弊端,现在不让合法加价就全部拿回扣和返利,这些现象主要是在二三级医院比较普遍。

朱恒鹏教授指出,20099月安徽开始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在推行的过程当中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而安徽模式有所创新,不再和卫生院纠缠到底加价多少。不要谈压多少价补多少钱,而是谈把所有的医生全部养起来需要多少钱,这就是收支两条线的来历。卫生院的所有收入上交给财政,医院方面需要多少运营等方面的资金财政全部给你。但这样的做法必然需要定岗定编定工资,工资走向了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因为医生干多干少都一样。过去靠药物赚钱是不好,但是过去靠药赚钱有一个好处是一线的、开药多的医生收入高,体现了多做多得,少做少得,医院也愿意看病人。而安徽模式下医生看病的积极性就下降了,于是就出现了基层很难看病,纷纷转到县级去看病,县级方面就出现了排队多、看病贵的问题。这就是安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