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2012-01-06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前已近3年。3年来医改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哪些实惠?“十二五”期间医改将如何攻坚破难?新年之初,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卫生部部长陈竺。
人民群众共享医改成果
问:3年医改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人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哪些实惠?
答:3年来,“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政府投入增长较快,卫生系统深入挖掘潜力,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显著改变,城市大医院挂号难、候诊长等问题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改善。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从2008年的80.3%提高到2011年的83.3%。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开始享受到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参合农民自付医药费用比例从2008年的73.4%下降到2011年的49.5%。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至2011年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增长速度均控制在7%以内,十几年来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势头被初步遏制。
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多居民形成了健康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慢病患者得到了系统化、规范化健康管理,越来越多重点人群获得了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服务。据对十省(区)考核,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2008年至2011年,孕产妇死亡率从34.2/10万下降到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4.9‰下降到12.1‰。随着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我国居民健康指标已进入较快改善时期,这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
卫生事业发生结构性变化
问:随着各项医改任务落实,一些长期困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是否得到改善?
答:我国卫生事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这是我们多年来希望看到的改革效果。
一是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高端轻基本、重西医轻中医的问题正在扭转,公共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2009年和2010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净资产增幅达55%,县级医院增加39%,均高于城市医院增幅。与此同时,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学历、知识结构也出现向好趋势。2011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数比2005年增长18.7%,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从23%提高到40%。
二是人民群众卫生服务利用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群众对基层卫生服务更加认可和信任,2011年基层卫生服务诊疗人次比2005年增长了45.7%。
三是城乡和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分别为55%和21%,2011年这个比例分别增至89%和97%,农村反超城镇。监测显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的城乡差距,以及农村住院分娩率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近年来均明显缩小。
四是卫生总费用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200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高达60%;2010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5.5%,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28.6%和35.9%。
年度改革任务艰巨
问:2012年将如何落实年度改革任务,为“十二五”医改开好局?
答:要继续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00元左右,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农民人均年收入8倍,且不低于6万元。普遍开展门诊统筹。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基金,扩大覆盖病种范围。推动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服务。健全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改善服务,保障基金安全。
要巩固完善基层综合改革。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推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补偿作用。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推进中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
要继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2012版基本药物目录,规范地方增补非目录药品。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完善药企及药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做好农村和边远地区配送工作。对基本药物中独家品种、紧缺品种、儿童用药剂型,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定点生产。制定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其剂型、规格和包装。提出鼓励基本药物优先使用的政策,不断完善基本药物监测评价体系。
要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对改革试点城市的总结评估,确定300个左右县(市)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管理。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分工合作机制。完善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继续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继续推行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等惠民措施。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成本核算,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开展医院评审评价工作。
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做好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考核。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全面评估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推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新增项目,研究制定新周期项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