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健康 2011-12-21
[作者简介]谭勇,《医药经理人》杂志执行总编辑。
[主要观点] 政策成为政策制定者获取官僚仕途的途径;整个中国医药产业被资本欺骗,千亿资本进入到产业后并没有将产品创新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医药企业家们向公众输出了多少思想、价值观,直接决定这个行业能否诞生远大的企业。
这三个问题不仅仅是去年、今年的问题,也是明天和后年的问题,是中国医药企业持续发展必须面临的核心问题。提出这三个问题,算是我们对即将结束的2011年中国制药界的交代。
第一是以“招标”为标志的部分行业政策荒唐、幼稚,其顽疾所在是政策制定者“假唯上,实唯己,不唯实”,政策成为政策制定者获取官僚仕途的途径,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
在医药行业几乎每天都会有的论坛上,你总能听到专家、企业家们的抱怨、愤怒、无奈。新医改三年,且不说基药目录的随意增加,和讨论了一年的零差率,从最原始的改革目的看,普通居民看病贵看病难这样的事情有没有缓解,这是绝对不需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才会让大家知道的,而是每个人都能够看到亲历到的。
第二是整个中国医药产业被资本欺骗:千亿资本进入到中国医药产业之后并没有将医药产业的产品创新提升到一个新高度。那些不缺钱不需要钱的优质企业的门口站满了像民工一样的PE,这些门口的野蛮人除了钱,最大的本事就是可能会找到某个省的领导给企业家打招呼让自己进入。
投资界的一大笑谈是,今年被爆炒为诞生出医药界“两弹一星”的浙江贝达药业遭遇各类PE疯狂追逐,而仅仅在去年,只有一年的时间,一年前贝达四处寻找今日知名VC、PE但无人理睬,最终仅礼来进入。所以你不得不发笑,无数PE都盯着那些即将上市的优质药企,而这等捡钱的行为,真的是连傻子都知道做的事情,试问:一家不需要钱的企业需要这样的资本吗?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资本吗?这样的资本为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在何处?
跟贝达一年前两年前类似的医药企业有多少,当这些创新型企业尚在早期,急需资本推动的时刻,他们找不到中国医药界的VC,中国制药没有风投。中国制药界的投融资环境比过去优越在哪里?进步在哪里?
第三是中国医药产业缺乏榜样级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对整个今日中国公众社会而言,你可以闭着眼睛数一数那些重量级的企业家,但怎么也数不到医药行业的企业家。通常我们会说医药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企业比较体量太小,但这绝对是借口,大量互联网企业可是长年亏损,而医药企业的利润更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
关键原因还在于,医药企业家们向公众输出了多少思想,输出了多少价值观,这才是核心。低调不是医药企业家的独特产物,任正非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但他在企业内部的讲话稿一出来就被奉为商业圭臬。我们的医药企业家们能够留下几篇可以放进医药历史书架上的讲话稿?这里面绝对不是口才,是对实干的总结,是思想的升华。
与此同时,医药行业职业经理人在当下显示出剧烈的躁动与流动,已经有调研数据和实际证明,中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逼近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但这些职业经理人自身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提升有多少,进步有多少,从数据调研看十分沮丧:60%的中国员工对于工作的承诺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另外15%员工尽管承诺度高,但因为没有得到组织的必要支持,无法有效工作并有很强挫折感。
在《中国企业家》最近发布的“20家最佳领导力培养公司排行榜”上,并不意外的没有一家制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