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研发投入1.42亿美元,2020年研发投入2.22亿美元,2021上半年研发投入3.46亿美元,这就是再鼎医药越发陡峭的研发增速。如今的再鼎医药在研发上的“舍得”程度已经仅次于医药行业研发的两位“一哥”恒瑞和百济。
成立仅仅7年的再鼎医药,俨然已成长为当代创新药企中的佼佼者。截至目前,再鼎已经构建了一个超过25个产品的管线,其中12个产品处于临床后期,3个产品已在国内上市,5个产品在美国获批;以及超过1,600人覆盖全球的团队,在苏州拥有用于小分子口服固体制剂和大分子中试生产的两座自主生产工厂。七年时间,再鼎是如何做到的?未来的3.0,再鼎要往哪儿走?要怎么走?在近期举办的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分论坛上,再鼎医药的高管向E药经理人介绍了再鼎医药由1.0模式向3.0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再鼎医药通过“自主研发+外部合作”双轮驱动,正将自主创新成果推向全球,惠及全球患者。
再鼎位于美国的研发实验室
01 远见:再鼎迈向3.0阶段
过去5年,中国整个生物医药的产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医药企业的竞争格局也在2015年之后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条路径是像恒瑞等传统药企,快速拥抱创新积极转型,从仿制药逐步向创新药转型;另一条路径则是一波创新Biotech公司的飞速成长。再鼎是这波浪潮中跳跃出来的“大鱼”,然而如果想再造一个再鼎,并不容易!从和黄医药到红杉资本,再到再鼎医药,有这样连续创业经历的,医药行业只有一个杜莹。在再鼎人看来,杜莹是一位极有远见且擅长资源配置的战略家,从成立再鼎时就制定了短中长期三个战略目标,即1.0阶段到3.0阶段。
再鼎医药执行副总裁 临床运营负责人徐宁博士
再鼎医药执行副总裁、临床运营负责人徐宁对此印象深刻,“2014年初再鼎刚成立的时候,我们才十多个人,但再鼎就已经开始筹备和建设上海的研发实验室,筹备苏州的GMP生产工厂、同时搭建我们的临床研究及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体系、药物安全管理体系,立志把再鼎打造成为一家以创新为核心的生物制药企业。”“再鼎的短期目标,是专注于中国患者的需求,把国外的好产品快速地引进中国,快速地让好药惠及中国患者,这是再鼎1.0的目标”。2014年时,国内创新还是Me-too药的时代,一位行业亲历者形容道,“十年前做一个me-too已经是创新了,能够在中国的土壤里长出一个me-too药或者是me-better药就是不错的创新。”
再鼎医药研究及开发首席运营官阎水忠博士
再鼎研究与开发领域首席运营官阎水忠也表示,创新药物的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再鼎创建时中国新药审批环境和现在大不相同,“一个产品在国外上市5~7年后才能进入中国,患者对一些临床创新疗法的需求度非常迫切。
”但现实情况确存在着资源的错配,一些海外中小规模的biotech公司可能手握一些好的产品,但是并没有能力进行全球开发,更无法针对中国患者展开相应的临床研究,相关创新产品也就迟迟无法进入中国。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尼拉帕利,这是中国第一款本土生产的PARP抑制剂,再鼎于2016年与TESARO公司达成协议,获取了其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与中国澳门的权益,仅用3年时间将其推向中国市场,与国外只差一年左右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创新药惠及患者的时间。
利用License-in快速扩充管线,一时间再鼎在医药行业风光无限。可为外界不知的是,再鼎在创建初期就建立了内部研发团队 “我们的团队一直是自主研发和外部合作同步扩展。”2014年便加入再鼎的徐宁说道。
“再鼎的中期目标,一方面是根据临床需求,引领管线产品中新适应证的开发或者探索新的联合疗法,另一方面也将我们自己自主研发和外部合作的早期产品推向临床。”这是再鼎2.0的目标。据徐宁介绍,2019年底,再鼎第一个自主研发的产品在美国进入了临床,至今该公司已有3个自研产品在临床Ⅰ期阶段,另一个产品已经完成概念验证性试验,如果结果阳性,将进一步开展全球多中心研究。。“我们的目标是要引领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新适应证的探索,为未来再鼎的全球开发引路。”
“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徐宁表示,再鼎3.0阶段的目标就是把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优的成果推向全球。与此同时,再鼎会持续加强与合作伙伴以及学术机构的合作,更进一步地向全球扩展。
02 再鼎的下一站:走到哪儿?
水大鱼大,迈向3.0阶段的再鼎如何能再度脱颖而出?
在最近的研发日上,再鼎医药公布了2025年要达成的里程碑:预计2025年拥有超过15个上市产品,覆盖超过35个适应证,立志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公司。在自研能力建设上,到2025年每年至少产生一个全球IND(新药临床申请)。
对比现阶段,这一目标意味着再鼎医药在接下来的四年多时间,将超过12款产品推向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再鼎在自主研发上的目标——2025年后每年至少一个全球IND。如何实现?
再鼎将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上,坚定地继续做大做深,尤其是依托内部丰富的专业知识,结合国内高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合作方探讨如何开发更多适应证,去引领一些适应证的差异化开发,包括联合治疗等方式,为患者找到更多更好的治疗方式。徐宁举例道:比如在自身免疫领域,再鼎将就在研管线efgartigimod引领全球新适应证的探索,以及未来全球报批的关键性研究。再比如,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再鼎和合作方共同完成了bemarituzumab这款靶向FGFR2b产品的全球Ⅱ期临床研究,中国当时还入组了全球首位患者,并最终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患者。这个产品在中国将是一款同类首创的产品。bemarituzumab目前已经同时获得了中国、美国突破性治疗资格。
合作是再鼎最擅长的,再鼎通过合作不断的向创新的源头前进。最近再鼎达成的几项合作也意在协同加强内部研发能力,如通过和RubrYc合作,进一步加强了抗体研发平台,提高抗体的多样性;与MacroGenics开展合作,利用他们的DART平台,就多个包括双抗在内的免疫肿瘤分子展开早期研发合作。通过与Schrödinger的合作推进在DNA损伤应答领域的药物研发……
未来再鼎相关的自研产品还要走出去,徐宁表示,“我们将针对这些同类首创,或者潜在的同类最优产品进行全球开发,当然也包括和大公司在全球区域内进行国际合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