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从全链条角度思考和优化我国创新药政策环境
产业资讯 人民政协网 2022-02-16 2293

人民政协网北京2月12日电(记者 付振强) “支持国产医药创新不能只停留在me too,要鼓励国内药企做到me better me best。” 2月12日,在由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主办的“完善医药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视频发言时表示,要客观看待我国现在的医药创新水平,从全链条角度加以思考和优化,推动创新药物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214193331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座谈会上发言。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齐波 摄

宋瑞霖表示,过去5年,我国医药创新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首先体现在药品监管上。药品监管制度的改革解决了过去几十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医改的推进,特别是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医药的春天来了。

不过,宋瑞霖表示,国产创新药的春天确实来了,但不是每天都是艳阳天,经常出现阴云密布天气,中国医药创新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他认为,第一个挑战是和5年前相比最大的变化,中国医药创新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特别是随着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贸易关系的变化,美国已将生物医药领域纳入到重点制裁中国的范畴,使中国在医药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面临很多障碍。“必须认真审视我国医药创新的政策环境,再想依靠国际力量,已经非常难了!”

“中国的医药创新在现有的体系下还有很多空间没有得到释放。”在宋瑞霖看来,另外一个挑战是国产医药本身,国家创新战略的目标是清晰的,但整个国家战略在部门实施当中出现了区段化。如以保基本为目标的医保政策,与现在正在爬坡的中国医药创新的相融性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把中国医药创新划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即以资本为驱动的阶段向以临床为导向的第二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

“我国人口众多,市场规模较大,而百姓的支付能力有限,按照现行医保政策,纳入医保的药品应当有更低的价格。但纳入医保的药品只有30%能顺利进入医院,意味着不少药品可能在‘最后一公里’被堵住了。就像高速公路有一个区段堵塞了,整条路都不会高速向前了。”

如何进一步优化国产医药创新生态环境?宋瑞霖认为,要有全链条的思考。药监改革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有效引导医药创新,真正与需求相匹配。同时,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创新药评估体系,给予创新更多发展空间。

“国产创新药一年的批准达到20个左右,能不能一经批准后就可以到医疗机构去临床使用?”在宋瑞霖看来,医药机构的“一品两规”制度用意是好的,但某些情况下限制了医院采购药品的范围,在客观上反倒抑制了创新。

“当然对创新药也应该改变支付比例。一类创新药能不能60%或者50%的报销,让一部分人能够得到一些资助。不要因为医保不能给全额报销就变成不报销,可以适度报销。”宋瑞霖认为,如果对创新没有一个相对宽容的政策环境,创新很难有空间。

宋瑞霖还建议,大力发展商业保险,银保监会要明确将创新药纳入商业医疗险和健康险中。创新药可否不占用“一品两规”比例,医院可以放开,让患者有所选择。

“国产创新药要走出去,需要政府推动引领,也需要企业跟进。我们的疫苗得到了国际认证,相信我们的创新药一定也可以惠及全球。”在宋瑞霖看来,不断优化内部环境很重要,中国需要在创新药政策方面进入2.0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