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GBI报告 | 六载沉浮,2016-2021中国药品许可交易变迁
产业资讯 GBIHealth 2022-07-15 2588

引领创新,政策先行。从2015年开始,中国医疗和投资政策的一系列快速变革给药品许可交易创造了无限的机遇和动力,药企可通过引进药品快速提升估值上市,或可通过向外授权药品彰显自身的创新实力,或在国内强强联手打造新的竞争格局。在2016~2021年间,国内企业的许可交易活动增长超过了300%,许可交易总金额激增十余倍至2300亿人民币(约359亿美元)。

GBI通过梳理2016~2021年的许可交易数据,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交易发生的背景和现状,并对未来形势作出展望。

许可交易数量和总额变化趋势

过去6年中,国内医药市场的交易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不乏跨国公司联手开拓中国市场,中国生物制药公司加速批量引进外国药品,再后来中国公司逐渐有实力将自己的新药授权海外。这中间,有政策对创新药的鼓励,也有港交所18A和上交所科创板的推波助澜,未盈利的公司只要达到一定的估值即可申请上市,于是大量的风投和私募开始涌向这些公司,促进了公司管线的快速扩张。其中资金充足的公司到今天依然引领着交易市场,国内公司的药品许可交易在2021年就达到245笔,同比增长12.4%,交易总规模约359亿美元。交易数量上已接近欧美市场许可交易(283笔),但交易金额仅为其1/3,欧美市场在2021年的许可交易金额高达1521美元1 。尽管如此,中国医药行业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未来与国际先进同行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在交易数量上,许可引进交易一直占远超对外许可和本土许可,以2021年为例,许可引进交易128笔,而对外许可交易仅49笔。但在总交易金额上,对外许可在2021年超过了许可引进,总金额达158亿美元,同比增长84%;许可引进总金额略少,达155.5亿美元,同比增长59%(图1)。但从平均每笔交易金额来看,许可引进交易平均略有下降趋势,而对外许可持续走高。

图1. 许可交易数量和总金额变化趋势

许可引进交易:数量和金额持续走高

从2015年中国医药监管政策开始鼓励创新药开始,国内开始从跨国企业新药占据市场的局面向自研或引进新药转变,这促进了药品许可交易的发展。同时,中国公司潜在合作伙伴范围也在扩大,从大型跨国药企,到试图拓展中国市场的小型外国生物技术公司。伴随着企业对风险、容错率的提升,促进了短短几年内交易数量和金额的快速增长。

投资驱动的中国生物公司交易模式

中国第一梯队的生物技术公司,如百济神州、天境生物、信达生物等,通常是由科学家创立,以强大的研发平台或内部科研能力为基石。但资本/风投的迅速涌入催生了另外一种商业模式:由投资者成立生物公司,以纯许可交易构建研发管线,再组建由本地和全球研发者构成的研发团队主导研发进程。同时,国内日渐发展的CDMO/CRO组织也可协助这类公司在研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推进。

产品多元化差异化加大

随着国内企业研发实力的提升,引进产品的重心已经从上市产品向早期开发阶段倾斜,2016年时,引进交易有43%都是已上市产品,而到2021年,已上市产品占比减少到21%左右;分子发现阶段的产品从4%~6%提升到15%(图2)。从2021年排名前十的引进交易来看,5个交易的许可方提供了研发平台的访问/使用权限。排名第一的是交易总金额达19亿美元的再鼎医药,与MacroGenics达成4个抗体分子的开发和商业化合作。

图2. 许可引进交易不同研究阶段药品占比

对外许可交易:后来居上,国产新药彰显价值

当国产创新药开始寻求出海,对于暂时不自建海外团队的公司来说,对外许可交易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渠道。也有一些生物公司成立之初就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在美国开展早期临床试验,以吸引国外合作伙伴,天境生物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2 。

6年来,对外许可交易的数量从2016年的13笔增至2021年的49笔,涨幅与许可引进相当,但对外许可的费用涨幅惊人。2020年,中国公司对外许可交易金额同比增长逾800%,2021年再次同比增长84%(图3),彰显了国内公司药品在全球管线布局中的重要性,以及国外公司对国产药品的认可程度。从肿瘤免疫疗法来看更为明显,至今国内公司PD-1/L1授权给国外公司的交易已有十余笔。

图3. 对外许可交易首付款和总交易金额(百万美元)

典型案例就是诺华和百济神州之间的交易,2021年初和年底,诺华分别引进百济神州的百泽安和TIGIT单抗ociperlimab,百泽安交易总价逾21亿美元,ociperlimab总价近29亿美元,后者称为中国公司史上规模最大的对外许可交易(表1),也是2021年全球总价第四大许可交易1 。然而交易完成不久后,2022年5月,罗氏TIGIT抗体tiragolumab第二项Ⅲ期临床失败,让人们开始对TIGIT抗体的前景产生质疑。

表1. 2021年药品相关对外许可交易前十名

2022资本寒冬将至

其实,国际交易大环境整体都不乐观,新冠疫情的流行也可能加速造成了资本泡沫破裂,因此全球的生物科技股都在崩盘。有咨询公司发现,从2021年2月到2022年6月,全球生物科技股市值平均下跌了74%3 ,甚至已经有企业价值呈负值。在美国,这种现象影响了35%的生物制药公司, 而在中国已有11%负值企业。

根据GBI SOURCE数据,中国生物公司上市前融资交易降至102笔,而去年同期高达250余笔,申请到港交所和科创板上市的活动也基本停滞,资本寒冬已来到生物技术领域。反观西方市场,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仍在持续,高利率拉高了资本成本,会给生物技术公司带来一段时间的低迷,直到危机缓解4 。

鉴于中国有关部门对资本的管制,还没有迹象表明中国生物医药许可交易活动受到重大影响。2022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引进许可交易达56笔,数量比2021年同期的65笔略少一些,但总交易金额下降了近30%,从去年的68亿美元跌至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