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GBI报告 | 高血压指南修订引风波:学术、行政、产业的三方博弈
产业资讯 GBIHealth 2022-12-08 2326

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多个机构联合发布的修订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引发关注。《指南》调整了高血压诊断标准,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下调至SBP/DBP≥130/80 mmHg,并推荐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的患者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1。对此,学界围绕是否应该下调高血压诊断界值,以及按照新标准被判定为高血压的人群是否应该用药展开了激烈讨论。

伴随着舆论的质疑,国家卫健委于“健康中国”官方号发布题为“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否做了调整?”的权威解答,表示国家未对“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的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强调“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2。随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将《指南》预发表内容下架,新华网等此前转发《指南》的多个官方媒体均删除了相关文章。至此,除了高血压诊疗方面的讨论,业内对于各类指南如何指导临床实践、如何考量循证依据的利弊产生了更多的争议。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申请获取完整版专题报告

高血压诊断标准发展史:界值调整非一家之言

自美国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高血压委员会(JNC)1977年发布JNC 1指南起,学界针对高血压诊断及干预的界值展开了大量探索。JNC最早将SBP/DBP≥160/95 mmHg视为血压升高(JNC 1),并在1980年发布的JNC 2指南中首次明确DBP≥95mmHg应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1993年,JNC 5指南首次将收缩压纳入高血压的诊断依据,将SBP/DBP≥140/90mmHg作为诊断标准,形成当今普遍采用的界值雏形3。

图1.美国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史

*来源:GBI专题报告

2003年,JNC 7指南首次提出“高血压前期”的定义,即SBP/DBP 120~139/80~89mmHg4。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高血压指南率先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至SBP/DBP≥130/80mmHg,并将高血压分为1期(130~139/80~89mmHg)与2期(≥140/90 mmHg)。由此可见,美国指南对于高血压诊断界值的定义是逐步下调的,并且对于界值附近人群的风险分层作出了进一步细化。尽管如此,目前全球主流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仍为140/90mmHg。

在中国,台湾地区心脏病学会(TSOC)和高血压学会(THS)联合发表的《2022年台湾高血压指南》将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并提出将家庭自测血压作为诊断主要依据,以规避白大褂高血压等情况造成的误判5。大陆卫生行政部门既往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迄今为止未作调整。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申请获取完整版专题报告

争议背后:学术领域侧重临床获益,行政部门考量全局利弊

针对新标准下被判定为1级高血压的群体是否应该用药,学术界专家与行政管理层面人士发表了相左的意见。

作为《指南》制订委员会的代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军教授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1级高血压患者绝大多数首先鼓励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达到降压目的,只有大约20%的高危人群需要采取药物治疗;而随着优质国产降压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经历集采降价,控制高血压的医疗成本将小于干预收益;高血压患者尽早用药的远期获益更大6。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下调诊断标准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将大幅增加我国高血压疾病防控的负担;过度使用药物干预还可能对血压非高危者造成健康危害7。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樊民则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指南》和国家卫健委的发文“并不是绝对对立和冲突的”,只是因为学术界与行政主管部门的考量不同。《指南》将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窗口前移,是在多年循证医学基础上作出的专业性判定;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高血压患者群体因诊断标准下调而扩大,可能造成医药成本、管理成本与服务成本的增加,同时诱发大众的疾病焦虑和紧张情绪。国家对于诊断标准调整必须做出更为全面、平衡利弊的考量8。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申请获取完整版专题报告

集采之下降压药市场增速放缓,各方意见牵动产业神经

由于患者规模庞大与长期服药的特性,降压药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统计数据显示,在140/90mmHg的诊断标准下,抗高血压药物的市场规模逐年上升,2021年已达约956亿元;预计2022年我国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100亿元9。

然而随着集采政策和一致性评价的推行,近年来降压药市场的增长步伐有所放缓,呈现萎缩态势。从2018年的“4+7”带量采购至今的七批国采中,除第六批胰岛素专项集采外,每一批均纳入了抗高血压品种;截止目前共计23款降压药被纳入国采,涵盖了临床大部分的主流品种,且复方制剂及缓释剂型均有所涉及(既往国家集采纳入的降压药品种详见完整版报告)。

市场规模占比较大的原研降压药份额缩水,被迫大幅降价;国采及各类省级集采也在进一步压缩仿制降压药的利润空间。这些趋势都导致行业对于《指南》反响强烈,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认为,下调诊断界值或有望弥补降压药企业在集采后收入降低的现状。但在现行标准下,开发新型抗高血压药物才是相关企业突围的重要选择10。

相较于降压药市场,血压测量及干预器械领域则呈蓬勃发展态势。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术(RDN)等手术治疗方式也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有望为高血压诊疗带来变革。招商证券对这一领域企业表示看好,认为《指南》的修订意味着国内高血压诊治思路从“治已病”开始向“治未病”转换,有利于总体医疗费用的下降11。

总之,《指南》引发的资本流入和股市变动可能只是一时起伏,但长远来看,高血压这一红海市场势必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传统降压药的份额可能被进一步挤压,创新药物、介入治疗或家用型仪器可能具有更大潜力。

参考文献:

1.https://rs.yiigle.com/yufabiao/1432110.htm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2.https://mp.weixin.qq.com/s/FNT_FY8f_zymnQnly7j1fg 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否做了调整?

3. Cryer M, et al. (2016).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A Comparative Review of Current Guidelines.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 (Greenwich, Conn.), 18(2), 95–100.

4. Chobanian A, et al.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 Nat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 Coordinating Committee (2003).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JNC 7 report. JAMA, 289(19), 2560–2572.

5. Wang T, et al. (2022). 2022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Taiwan Hypertension Society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Acta Cardiologica Sinica, 38(3), 225–325.

6.https://news.bjd.com.cn/2022/11/15/10223678.shtml 高血压诊断标准为什么变了?对全民防治有何影响?

7. http://news.hexun.com/2022-11-16/207106711.html 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 不适合我国国情

8.https://mp.weixin.qq.com/s/xJcbeyQR2NliVXlVOlZK4w 高血压诊断标准并未调整,“各方考量不同”

9.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20218/1137581745236.shtml 中商产业研究院-2022年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及降压药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10.https://www.163.com/dy/article/HMPDLJKU05387KQ6.html 沙利文:高血压“门槛”下调,一定程度上会弥补药企在集采后收入降低的现状

11. 招商证券-医药生物行业《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2》发布事件影响点评:高血压诊断标准调低,防线前移扩大患病群体

您可能感兴趣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