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十四五”规划为中国医药产业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通过畅通的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为跨国药企和本土企业融合发展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默沙东砸下百亿美元拿下科伦药业子公司科伦博泰多款ADC全球权益,并参投科伦博泰新一轮融资;赛诺菲40亿元入股信达生物;阿斯利康组建迪哲医药,并在青岛设立阿斯利康中国区域总部;罗氏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建立罗氏中国加速器,推动与本土初创企业的创新合作......从“做买卖”到“谋合作”,跨国药企正用各种形式深耕中国市场,本土企业也在这一波产业融合中,进一步迈向国际化步伐。
复杂的国际形势,也让中国本土药企收获高质量发展喜悦的同时,在全球融合发展的征途中充满变数:百济神州、和黄医药等企业被列入“预摘牌名单”,华大基因被列入涉军企业清单(CMC),凯莱英与Snapdragon的并购交易“泡汤”,中生制药并购F-star Therapeutics遭遇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关照”......成功亦或失败,都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本土创新力量快速崛起,无论是License-out交易“借船出海”,牵手跨国巨头合作共赢;还是直接“扬帆远航”,用产品和资本夯实国际化基础,“双循环”在产业端的融合正在加速。
01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药企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品种
历经数十载的磨砺和积累,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中国药品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1430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91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7%。2025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20,645亿元,创新药占比继续放量至68%。
在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跨国药企频频开启与本土企业及政府的各项合作,加速本地化进程,打造新的医疗生态“朋友圈”。
2022年8月,中国创新药企信达生物宣布与跨国药企赛诺菲宣布达成多个项目的合作协议,协议总金额为7.4亿欧元,约合51亿元人民币。信达生物和赛诺菲将共同探索多个癌种在中国的开发,惠及更多中国患者。这是继与礼来制药、罗氏制药合作之后,信达生物又一项与跨国药企的战略合作。
本次合作双方将致力于加速赛诺菲两款临床阶段的核心潜在同类首创(First-in-Class)肿瘤管线的开发和商业化,包括:处于临床III期的SAR408701(tusamitamab ravtansine; 抗CEACAM5 抗体-药物偶联物)和处于临床II期的SAR444245 (非α偏向性IL-2),探索两款候选药物联合PD-1品牌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注射液)的一系列临床研究。
在过去几年中,跨国公司和本土药企之间的多个战略联盟,肿瘤领域国产新药的研发和商业化大大加快。继肿瘤之后,跨国药企也在糖尿病领域、心血管领域、代谢和消化等中国主要疾病领域内加强与本土企业合作。
2022年10月,拜耳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糖尿病全球首创新药华多格列艾汀片,用于单独用药,或者在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配合饮食和运动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多格列艾汀片是拜耳与华领医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达成的推广的产品合作,是全球范围内首个获批的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GKA)药物。
随着国家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支持,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一股新力量。在当前的全球产业升级浪潮中,中国的创新资源越来越重要,已经能够匹配全球研发中心的定位。跨国药企在华研发中心“扎堆”升级。
“大手”牵“小手”,创新齐步走。2022年10月,阿斯利康宣布位于上海市的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正式开幕,这是阿斯利康在华研究中心的一次全面升级。该中心将通过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模式,为全球患者提供“中国造”的优质医疗解决方案。
2021年,罗氏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建立罗氏中国加速器,推动与本土初创企业的创新合作,共创医疗创新生态圈。截至2022年11月,已有11家本土初创企业从220多家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加速器成员企业。目前,现有成员企业已与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达成8项早期研发合作,共同探索新的科学方向和技术平台。
经济全球化和医药研发项目本身高风险的背景下,使越来越多跨国公司通过力实施资本与技术密切结合的企业并购和战略联盟策略,核心就是打破公司内部研发的“藩篱”,拥抱全球智慧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02 License out交易不间断,医药国际化发展相助力
2022年,医药行业谈及最多的关键词除了“资本寒冬”可能就是“国际化”了。从中间体、原料药出口,到特色原料药、制剂出口,再到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在海外上市,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就。
目前中国创新药企出海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自主出海。即中国药企自主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然后申报上市,获批后销售,比如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二是借“船”出海,包括license out等,即中国药企把自己产品的海外或全球权益卖给海外企业,由海外企业负责后续的临床开发、申报上市、生产和销售等工作。这也是目前中国企业采用最多的“出海”方式。
2022年以来,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海外权益授权许可)交易不断,借助license-out成为中国创新药企采用最多的“出海”方式。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license-out事件仅发生10件,披露的交易金额仅3.2亿美元。到2021年,中国企业license-out事件发生了53件,披露的交易金额达到144.9亿美元。
另外,在2022年上半年共达成license-out项目共28起,包括20项创新药/新技术交易项目,交易总金额累计达56.7亿美元。截至12月,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数量已超过140项,其中小分子比例依然占据半壁江山,包括单抗、双抗、ADC在内的抗体药物超过了三分之一,细胞基因疗法也有相应产出。
2022年12月,科伦药业发布公告,其控股子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签署了合作协议,科伦博泰将在研7款ADC药物的全球或部分市场权益授权给默沙东,科伦博泰将收到1.75亿美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以及合计不超过93亿美元的里程碑款,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再创新纪录。
实际上,这是今年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的第三次重大的ADC管线交易。在此次合作前,科伦博泰已于今年早些时候分别宣布与默沙东达成2款ADC药物的授权许可合作协议。
2022年 5 月,科伦博泰宣布有偿独家许可默沙东在中国以外区域范围内研发、生产与商业化靶向 TROP2 的 ADC 药物 SKB-264。双方将针对特定早期临床开发计划进行合作,包括探索 SKB-264 单药及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潜在价值。该笔交易包括4700 万美元首付款、不超过 13.63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产品上市后的净销售额提成;同年7月,科伦博泰再次宣布其与默沙东在肿瘤领域达成研发合作及许可协议,开发一款用于治疗实体瘤的 ADC 药物(项目B)。
据协议,科伦博泰将有偿独家许可默沙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研发、生产与商业化该款 ADC 药物。双方还将对该款 ADC 药物的早期临床开发进行合作。默沙东将根据协议内容和商业化开发阶段向科伦支付 3500 万美金首付款、不超过 9.01 亿美金的各类里程碑付款及相应净销售额提成。
就在前不久,科伦博泰直接将7种临床前ADC药物打包卖给默沙东,对于科伦药业而言,此番合作是其新药出海、实现国际化的又一里程碑。
此外,百济神州与诺华就欧司珀利单抗(anti-TIGIT单抗)海外权益达成合作,交易金额达28.95亿美元,首付款达3亿美元;济民可信及旗下子公司上海济煜与罗氏及旗下基因泰克达成口服雄激素受体(AR)降解剂JMKX002992全球的开发及商业化权利独家许可协议,基因泰克将向上海济煜支付6000万美元首付款,里程碑款项最高可达5.9亿美元;阿斯利康获得和铂医药双抗HBM7022全球独家权益,和铂医药将获得2500万美元预付款和最高达3.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未来HBM7022销售额特许权使用费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额对外授权交易达成,说明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和产品正得到全球认可。与此同时,这种借“船”出海模式或将成为本土创新药企进军全球市场的“主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