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吹响,“抄底”预备!
近一周,各路资本“满血”蓄力,其势实难忽略。
地方资本上,上海70亿元母基金将落地;济南盈科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母基金项目签约,总规模高达50亿元;重庆西部科学城产业发展母基金设立,总规模为300亿元,重点投生物医药等领域;广州最高支持50亿元,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另一现象愈发明显:政府引导基金的出资地区逐步由中央下放至地方。
美元基金上,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投资机构之一奥博资本为其最新的三支私募基金筹集超43亿美元的资金,重点放在中国初创企业上,眼光望向中国的ADC和CGT领域。
企业资本上,药明康德认购华平大健康产业投资6亿元份额。如果将视角放更远,会发现与去年相比,2023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规模较大的案例中,有更多来自恒瑞、三生制药的企业基金以及部分地方国资投资机构,且愈发活跃。
从此前美股加息、医疗反腐,到近日全球市场巨震,A股失守3000点,医药板块历经两年多的巨幅调整,下行趋势不见明显扭转,三季度投融资节奏持续放缓,“寒冬”让抗风险能力弱的初创公司瑟瑟发抖。不过,这支规模庞大的援军,已经逐步实现大集结。“抄底”浪潮,似乎正奔涌而来。
“折路而返”的美元基金
近几年,企业基金,地方国资进场,美元基金撤退,是一大趋势,尤其在今年上半年更甚,并且延伸到了早期投资领域。
其中,受地缘矛盾和流动性收紧等因素的影响,美元基金撤退潮在2023年进一步发酵。此前,E药经理人曾统计过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融资规模TOP10案例中,其中如IDG、奥博资本等知名美元基金还参与到了科伦博泰、芳拓生物、维泰瑞隆等国内Biotech B轮融资,不过在2023年,美元基金进一步撤退,几乎已在较大规模的融资中消失。
不过,奥博资本(OrbiMed)却在近期宣布,已完成超43亿美元的三只新基金募资,有两只基金募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全球生物技术公司,并且将侧重于投资中国的生物技术企业,强调将重点关注中国的ADC和细胞治疗领域,并称其具备“世界一流的创新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奥博资本最新特许权使用费和信贷基金Royalty & Credit Opportunities IV募集了约17亿美元资金,目的是与药企达成约20至25项的融资交易。据了解,Royalty & Credit Opportunities基金通过借贷方式,为有产品即将上市的企业提供贷款,以此帮助企业更好布局商业化。
奥博资本创立于1989年,是全球最大的专注于生物医疗领域的投资公司之一,管理净资产总额约170亿美元,所投公司中上市的超50家,擅长拿到极稀缺的生物医药的Pre-IPO或基石。其在亚洲的投资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和二级市场基金,投资阶段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上市后阶段。
2007年,奥博资本在中国上海开设办事处。康方生物、先声药业、荣昌生物、云顶新耀、康宁杰瑞、康希诺、亘喜生物、和铂医药和益方生物等成长背后皆有其身影。
除此之外,就在本月,专注开发小核酸药物研发的靖因药业完成6000万美元B轮融资,原有资本方奥博资本持续追加投资。
不久前,奥博资本和启明共同领投基因疗法公司益杰立科3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据了解,奥博资本主要投资创新驱动型和增长驱动型两类公司。在增长驱动型公司方面,奥博资本通常会找寻有收入的公司,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有盈利,具备高度差异化和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
正当资本环境艰难、二级市场冰冷、生物技术行业在为穿越新周期挣扎头疼时,一个多年来瞄准生物技术标的的“黄金猎手”终于传递了一个较积极的信号。
雪中送炭的“国家队”
在场子趋冷的情况下,另一股重要“力量”——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背景基金开始发力。
过往,产业界不少Biotech曾顾忌到国资被投条件相对较为苛刻,所以对国资“又爱又恨”。再加上对于GP而言,地方引导基金往往“既要做大当地产业,又要撬动社会资本,还要基金的投资收益”。
由此,虽然地方政府基金动辄百亿元,但基金能否与当地产业结构相融合实现顺利落地、“既要又要还要”的要求还是让很多GP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地方引导基金望而却步。
而今,情况开始发生转变。这股力量先从一线城市兴起,而今逐渐招徕更多地方“选手”入局。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共120支,其中区县级数量最多,总占比46.7%,并且只有区县级政府引导基金数量在增长,同比增长比例为7.1%。
产业界同样愈发认可,地方引导基金正在成为各地方政府实现产业升级的新方式,而以政府引导基金取代过去的减免税收或资金补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据IT桔子数据,今年投资医疗健康领域且具国资背景或地方引导基金的投资机构超过100家,如深创投、深圳高新投、合肥产投、中科创星、元禾控股等。
以具有代表性的深创投为例,该基金便在政府引导和下沉方面做了不少举措。
在政府引导基金板块,深创投正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子基金2.0模式”,即在基金层面,探索地方政府出资不再限制投资地域,允许全国范围内投资;而在返投层面,深化合作,利用深创投全集团而不是单个基金的力量,帮助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精准招商引资,覆盖出资额,完成返投任务。
另一方面,深创投还将政府引导基金版图“下沉”到了县级市,目前在江苏的昆山、高邮,安徽的怀宁等地,深创投都与当地地方政府设立了引导基金。此外,深创投也正在将投资触角伸向一些欠发达地区,比如新疆、黑龙江等地。
演变至今,全国多个省市接连建设产业发展集群和基金,加入战局的地方引导基金越发多了起来,场子无疑更热闹了。
据不完全统计,安徽、长沙、重庆、江西、湖北等多省市接连建设产业发展集群和基金,如安徽宣布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西安宣布建立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总群、上海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系列产业投资基金,助力上海高质量招商杭州宣布成立3支千亿母基金,并推动形成总规模超3000亿的“3+N”杭州基金集群等。
一些扶持新政策也开始出台。如近日,为破解制约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突出问题和关键瓶颈问题,做大做强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以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正如一位具有国资背景的基金管理人员曾在由E药经理人共同主办的大会上呼吁,“雪中送炭”是当下的主题,需要各大资本共同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共渡难关。
药企赶趟加入“战局”,转身成LP?
除了地方引导基金,一批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LP正在崛起,不少药企投身私募。有投资人观察到,近两年,GP从产业的上市公司里找合作的情况越来越多。
这并不令人意外,在上述投资人看来,头部企业既有投资需求、又有现金储备,而且了解产业,更利于基金落地与后续项目的推动。“手握大量现金并且有产业布局需求的上市公司是当前产业里坚定出手的出资人。”
“药明康德成为华平投资的LP”一事便是典型案例之一。最新公告称,药明康德全资子企业无锡药明康德一期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与上海华平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其他合伙人签署有限合伙协议,约定由药明一期认缴华平大健康产业投资(无锡宜兴)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不超过6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基金份额。
事实上,药明康德早早就做起了LP。在2021年,药明康德便宣布参与设立一支医疗产业并购基金,同年又通过关联公司成立药明汇英一期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执行事务合伙人为苏州群英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注册资本1.01亿元人民币。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出资做LP的企业还有更多,如“老大哥”恒瑞、“中药一哥”片仔癀等。有些是常客,有些是“新主”。
随着去年上海盛迪生物医药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的成立,同样意味着一哥恒瑞下场做LP。而今年5月,恒瑞大手笔成立的盛迪投资基金也展开了第一起对外投资——同宜医药完成近1亿元美元的B/B+轮融资。
片仔癀同样也再次下场成为LP。今年3月,片仔癀与盈科资本、江西江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发起设立“片仔癀盈科生命大健康产业基金”,规模拟设定10亿元,主要对中医药产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行业项目进行直接或间接股权投资。而此前,根据媒体报道,片仔癀曾与兴业证券等机构合作,成立近20亿的4只基金。
今年4月,在杭州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这支基金的LP阵营中,名单里赫然出现了泰格医药、贝达药业、华东医药三大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身影。泰格医药还曾因早年间一口气投了5家基金的医药企业而“一战封神”。
往往,药企如此考量均是基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探索,一方面或可借助专业投资机构的行业经验、资源优势及管理平台,寻找大健康领域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具备高成长性质的优质企业或项目,进一步拓展公司的产业布局,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或帮助公司把握投资机会,控制投资并购风险。
但归根结底,热钱最后流向哪里?不论是LP还是GP,“真创新”才是资本最该流向的地方。在医药赛道浸淫十余年的投资人向E药经理人感叹道,如今行业里的热钱、大钱与长钱,应该流向那些能够解决临床需求、并且不仅仅在国内领先,更是走在全球前列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