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讯
17Talk易企说
2025-01-01
1759
从全球维度来看,NewCo并非新鲜事。
以中国新药资产的出海步履为轴,资深biotech产融专家和创业者、纽扣资本合伙人朱杰伦将NewCo的“前世今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始于2003年,以Royatly Pharma、Roivant、Aiolos等纯海外NewCo为主。这之中,Aiolos这家公司带来了一组震撼性的交易——Aiolos以2150万美元预付款(以及超10 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引入恒瑞TSLP单抗,两个月内A轮融资2.45亿美元,又在四个月内14亿美元被GSK收购。
第二阶段从2022年开始,这是中国资产海外NewCo的酝酿期。在这一阶段,艾力斯与ArriVent就伏美替尼达成合作,随后ArriVent在B轮拿到1.55亿美元融资,并通过IPO募资1.74亿美元;康方生物与Summit就依沃西单抗展开合作,此后Summit在美国资本市场获得多轮融资,当前美股市值超130亿美金。
第三阶段从2024年上半年开始,中国NewCo案例密集开花结果。以“大哥”恒瑞医药为首,康诺亚、嘉和生物、岸迈生物、维立志博等biotech的NewCo交易接踵而至。
近期,Candid Therapeutics一天宣布了三起关于TCE(一种免疫疗法)的交易。值得注意的是,Candid这家“大NewCo”由并购TRC2004和Vignette Bio这两家NewCo而来,它们的管线又分别来自中国biotech嘉和生物和岸迈生物。这一案例的特殊性也愈发显露出中国创新药血液在这一轮全球市场中颇为惹眼的参与度。
针对接下来NewCo及BD交易会如何发展,朱杰伦基于自身的产业经验给出了6点预测:
1、第一个“Hybrid NewCo”会在2025年第一季度出现。
2、2024年Vintage的Newco里第一家退出(IPO、M&A、M&A-like BD)会在2025年上半年。
3、未来12个月会有至少10家由中国底层资产形成的海外NewCo完成融资。
4、第一个“中国Biotech”超10亿美元upfront payment的BD交易将在2025年诞生。
5、2025年至少会出现5起“SPAC-like”交易(美、港股都会有)stock merger,reverse takeover,backdoor listing。
6、未来5年之内,全球范围内进入临床阶段的New Molecular Entities(NMEs)至少会有50%的终极来源是中国。
对于这6点预测,奥博资本执行董事应大为大部分持乐观态度,其中SPAC交易甚至会更多。他透露,康诺亚的一笔NewCo交易就是由奥博资本参与推动。按照个人设想,未来看中国资产时,NewCo这一模式会占自己近半的关注度。
齐济投资合伙人杨海鼎补充,未来越来越多NewCo 会增加科学创始人的权重,因为如果只是简单引入一个资产,难免会有一点“单薄”。以Candid 为例,这家公司创始人及CEO Ken Song是美国生物制药界的一位知名的连续创业者。
在过去十几年美国生物制药的成熟生态市场里,Ken Song在最短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创立公司、上市和被并购的全过程,由此得到了美国投资圈的信任。即便在生物制药寒冬中,Candid还是让美国的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出手,最终以3.7亿美元一举刷新2024年biotech最高融资纪录。
谈及未来趋势,朱杰伦又提出一个问题,“对于本土biotech而言,如何把握Newco和BD的下一轮风口?”
“一个Newco项目的预期准备不低于半年,在这期间保持对竞争者进展的追踪,看清自己在全球市场中的身位,严格考量立项的方向,即使紧贴热点方向也需要差异化。” 杨海鼎提到,在和普方生物创始人赵柏腾的聊天中,对方就表示 “From day one,all documents in English”。机会将留给准备好的人。
“TCE因为适应症潜力很大,所以在这一波交易潮中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另一方面,目前B细胞的TCE太多,行情也许基本到头了,后续的买家可能比较难找。如果有差异化的创新,比如在疗效上有明显的提升,还会有一些交易的尾巴存在。”具体到“风向”赛道,应大为提到了多肽。“多肽有点像十几年前的抗体。现在做得相对少,但是筛选的工具已经很成熟,未来的3-5年多肽技术也许会有非常快速的拓展。”
对于想要以Newco模式出海的本土biotech,最重要的一步是海外团队的组建,在资产开发早期就与大药企建立密切的互动。Born in Global,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建立密切交流,这是一个共识。
产业资讯
米内网
2025-11-11
18
产业资讯
药智网
2025-11-11
16
产业资讯
医麦客
2025-11-11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