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美国创新药开启了新一轮涨价。
近日,辉瑞、BMS、赛诺菲等多家药企计划在一月初对美国250种药品进行涨价。据医疗保健研究公司3 Axis Advisors预测,2025年药企将提高1000种药品的标价。
在本轮药价调整中,辉瑞旗下药品种类最多,超60款。其中包括新冠药物Paxlovid(+3%),偏头痛药物Nurtec以及抗肿瘤药物Adcetris、Ibrance、Xeljanz(+3%~5%)等。辉瑞发言人Amy Rose表示,“我们对2025年药品和疫苗的平均标价调整低于总体通胀率(约2.4%)。涨价有助于支持药物研发投资,并抵消成本上升的影响。”
此外,BMS提高了两款CAR-T疗法Abecma(+6%)与Breyanzi(+9%)的价格。涨价之后,两款产品治疗费用已近50万美元“天价”。赛诺菲上调了约12种疫苗的价格,涨幅在2.9%至9%之间。Leadiant Pharmaceuticals涨幅最高,将其抗肿瘤药物Matulane的价格提高约15%,罕见病眼科用药Cystaran的价格提高约20%。
历史数据显示,1月份通常是药企涨价最频繁的月份,(美国)未来预计将会出现更多药品涨价公告。3 Axis Advisors分析指出,本次药价上涨幅度大致低于 10%,(2025年1月1日)涨幅中位数为 4.5%,与去年药价调整基本一致。实际上,自上个十年中期以来,药企基本上将涨价控制在10%以下,属于行业惯例。此外,本次药价上调仅适用于标价,不反映返点或折扣。
有人涨价,自然也有人降价。默沙东计划将其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Januvia和Janumet降价42%。对此,默沙东发言人解释道,“从2025年1月起降低这几种药物的标价是为了使其更贴近净价,且此变动与《通胀削减法案》下的Medicare谈判无关。”
虽然默沙东表示药价调整与立法无关,但知名行业媒体Endpoints News却认为,此次定价数据的变化可能反映了立法者施加的压力。美国立法机构多次审查高价药品的问题,依据《通胀削减法案》,若药品价格上涨速度超过通货膨胀率,药企将会受到惩罚。
此前(2024年 12 月 12 日),美国临床与经济评价研究所(ICER)刚刚发布了一份《无依据涨价报告》“炮轰”药企提高药价行为,强生、诺华、Exelixis、辉瑞等多家药企无一幸免。
众所周知,美国药价奇高,当地药品费用支出是其它发达国家的两到三倍。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新上市的药物价格从2021年上半年的约180000美元上涨至220000美元,涨幅超过20%。自主定价权使得美国市场成为全球药企向往的掘金地,从历史上看,当地大多数药企无需对其定价作出合理性说明。
以“老药王”Humira为例,该药物自2002年获批上市以来,药价上调了27次(据不完全统计),患者若无美国医保,年治疗费可达96000美元。还有,前两年拜登政府“痛下杀手”的胰岛素市场垄断事件,在过去二十年间,美国胰岛素的平均标价翻了三倍。
说到底,美国的高额药价本质是为创新药服务的,是一种激励药企研发热情的手段,结果确实如此,美国被称为全球创新药研发高地。即便是其时常被市场诟病的PBM(药品福利管理)返点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原研药企的利润空间。对于原研药企而言,当me too和生物类似药两类竞品上市时,原研药物可以通过高返点降低净价,以维系高标价或持平标价,延长原研药收益时间。反之,原研药不愿意提高返点,PBM就会有有限推荐其他竞品,刺激市场竞争。
不可否认,返点本身实实在在构建了美国真实药价的定价体系。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逼着”药企创新,就像我国的医保谈判、集采。表面上看,是为了控制医保支出,让普通老百姓可以用得起药,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实际上,是倒逼药企创新,不要再想着靠仿制就能像之前那样,获得丰厚利润。
近期,我国第十批集采价格出炉后,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天塌了。什么“3分钱的阿司匹林”、“3分钱的叶酸片”都像是对“恶意打压”的控诉。“药厂倒闭”、“职工失业”是创新改革之路必经的镇痛,是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无奈。
一直以来,药品价格问题都是紧跟民生的敏感话题。药价、回扣、返点等相关事宜极易引发社会舆论。应理性看待药品价格变动,毕竟药品价格与患者经济负担本质是冲突的,如何平衡矛盾,世界各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