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Biotech不仅是MNC的战略储备,也成了海外Biotech的救命稻草。随着国内License-out交易的增多,买方群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除了被市场所关注的MNC,海外Biotech的占比也在逐年增多。据国盛证券的数据,从2019年~2023年,国内BD交易受让方中,MNC的占比从14%增加到36%,而海外Biotech的占比也从14%增加到35%,是BD交易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中国创新药,真的能救“命”
越来越多的国外Biotech,依靠中国创新药管线起死回生。美股Biotech公司Aclaris在11月下旬股价大涨翻倍,市值超3亿美元,而仅仅在20多天前,其市值还不到1亿美元,也就是说一个月之内涨了3倍。引发股价狂欢的是Aclaris在11月18日发布的公告,Aclaris选择引进博奥信生物两款抗体药物的全球权益(不包括中国区),这两款抗体分别是TSLP单抗和TSLP/IL4R双抗。根据公告,Aclaris需支付3千万美元首付款、约20%的公司股份、1千万美元研发费用报销以及约9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Aclaris的发展轨迹是很多海外小型Biotech的缩影。
依靠中国资产让美股Biotech逆风翻盘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了。Instil Bio原本是一家TIL领域的明星Biotech,只是随着核心管线的失败,股价一路从20多美元的高位跌至不足1美元,到2023年底,市值仅8000万美元。据今年Q1财报数据,公司流动资产仅有1.61亿美元。到了7月,为了产生现金流,Instil Bio还将一处生产基地租给了阿斯利康。不仅是对股价的推动,当国内Biotech被挡在IPO的大门外时,已经有多家海外Biotech依靠中国创新药管线成功IPO,实现了发展道路的跃迁。今年6月,美国Biotech公司Alumis迎来敲钟时刻,凭借此次IPO,Alumis成功募资近3亿美元,是美股生物医药行业今年规模较大的一次IPO。值得一提的是,Alumis的核心管线ESK-001来自中国药企海思科。再加上之前从康方引入管线的Summit以及引入艾力斯伏美替尼的Arrivent,他们都依靠中国管线咸鱼翻身。当然,更值得研究的是,这些海外Biotech如何精准踩点,选中合适的项目。
中国Biotech该如何应对
对国内的Biotech特别是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NewCo更适合做一个看世界的窗口,通过NewCo学习其在海外运作的经验,包括管线的“包装”即设计出符合MNC审美的临床开发计划、后续并购谈判或是IPO,以及人才招揽储备等。到了自身出海时,这些经验将帮助企业少走不少弯路。
对初创Biotech来说,美股Biotech小而美的发展模式在当下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锁定潜力管线,快速推进及时变现,再重新创业,讲出一个当下中国Biotech中有能力连续变现的创业老兵的故事。像亘喜生物卖给阿斯利康这样的故事越多,中国Biotech才能从弹药库的定位,变成战场上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