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阿里巴巴能给药品电子监管网带来什么?
产业资讯 2014-04-08 3022
  

来源:《E药经理人》杂志20144月刊    2014-04-08


2014年年初,阿里巴巴宣布以13亿港元控股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21"),此消息的影响力,从中信21股价瞬时上涨500%,可以窥见一斑。

尽管到现在为止,阿里巴巴没有明确表示并购中信21的确切目的何在,怎么与现有商业模式融合。但业界的猜测已是漫天飞扬,对其并购目的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中信21作为中国第一家具备第三方药品互联网交易平台资质的公司,能够为一直纠结于不具备药品电子交易资质的天猫医药馆铺路。

其次是,中信21这家港股上市公司能够实现阿里巴巴借壳上市的设想。

第三个,也是最关键的,阿里巴巴可以借助中信21旗下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这个从药品生产、流通到使用的超级数据库,切入医药产业。

"这三种猜测中,希望通过并购获得医药电商的资质或者企图借壳上市,都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最需要花心思去琢磨的是关于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未来猜测,因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敏感话题。"一位行业专家表示。

敏感点在于,药品电子监管网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委托中信21开发维护的一个用于监管药品流向的政府项目,而医药工业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之所以无条件接受并且将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核入、核销嵌入到日常的生产、经营中,也是源自政府的强力推动,那么阿里巴巴在控股中信21后,是否有资格涉猎这部分内容,多大程度地使用这些数据,都备受关注。

这缘于药品电子监管网所采集数据的巨大价值。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市场经理姬康有这样一个分析:"如果样本量够大,整个产业链从生产、配送、医疗终端的信息数据都包含在内,那么产品和企业的集中度就一目了然了,拥有这些数据信息,可以理清整个医药产业的脉络,了解医药产业的市场波动节奏,这等于是站在金字塔顶来看整个产业的运行状况了。"

庞大的数据

这个数据库到底有多大,从CFDA和卫计委公布的官方数据,已经能够估量出来。

2006年药监部门将中信21指定为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唯一服务提供商迄今,药品电子监管网已经分四次采集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疫苗、国家基本药物全品种的从生产到流通的全部药品的信息流向。根据CFDA的不完全统计,这一过程涉及到3400余家制药企业,56000个批准文号,和包括连锁、单体药店、全国性医药批发企业和地域性批发企业在内的所有医药商业企业。

卫计委提供的关于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监管码的信息则更为系统。从现阶段负责药品电子监管码医疗机构推广工作的卫计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使用处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13418日,江苏、四川、广西、江西、云南、辽宁、黑龙江、湖北、河南、山西、河北、新疆和贵州等14个省份完成了关于药品电子监管码采集与上传的省级培训,且全国10个省份的128485个医疗卫生机构登记了入网信息。其中,江苏4495个,四川58247个,江西28447个,云南8626个,广西10524个,贵州4334个,黑龙江1532个,山西11731个,河南60个,湖北458个。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对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可以挖掘的金矿。

尽管自阿里巴巴宣布并购中信21之后的几个月内,CFDA一直没有就未来药品电子监管网的发展有明确表态,但他们确实在思考这个问题。

据一位近期就药品电子监管问题与CFDA有过直接沟通的业内专家讲述,CFDA在阿里巴巴并购中信21前,曾经期望与行业相关协会一起,评估目前工商企业所使用的药品电子监管码采集设备质量,并制定相应的标准,以更好地解决企业在扫码中所遇到的一些硬件障碍。不过,"当中信21被并购的消息发布后,CFDA已经把这项工作停掉了,他们自己内部正在讨论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未来走向,是不是还会积极地推动,或者保持现状,现在都没有定论。"

欢迎还是抵触?

就产业界来说,对于阿里巴巴控股中信21,将会给医药产业带来哪些影响,现如今也没有达成共识。事实上,当《E药经理人》记者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少工商企业的一把手或者高管均未对这一问题有过深入研判。不过稍作思考后,他们给出了自己立场,基本分为两种:欢迎和抵触。

欢迎者的理由在于,从是宏观层面来说,有阿里巴巴这种产业外大佬的加入,可以为医药产业或多或少带来新的气象,"这是好事儿,有一个外部企业进来'搅搅局',而且还是有想法的马云,没准儿能够把医药产业中现存的一些顽疾好好治理一下。"河北一家连锁药店的董事长表示。

从技术层面来说,阿里巴巴有能力让药品电子监管网这一平台更完善,老百姓大药房信息事业部总监吴勇认为"药品电子监管网若是能够顺畅运作,达到CFDA的理想目标的话,等于再造一个淘宝,中信21也许不具备这方面的技术实力,但阿里巴巴肯定有。"

抵触者的理由是,药品电子监管网中涉及到企业的产品及流向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药品通用名、剂型、制剂规格、包装规格、生产企业、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至和批准文号批准文号等。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算是商业秘密,若是被CFDA之外以营利目的的企业所拥有,将威胁到企业和产业的信息安全。

还有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中信21被并购并不会影响到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未来运作,因为中信21变换东家,对药品电子监管网而言,只是更换了平台服务商而已,除非中信21当初在接手药品电子监管网项目时也存在不合理因素。

事实上,为什么是中信21来承接药品电子监管网项目建设而不是更有技术实力的其他服务商,在这一项目推行之初业内就有很多质疑。再加上中信21在做食品电子监管时所遭遇的行业围攻,这种质疑就显得更有理有据。

而且在2006年一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信21的代表曾表示,彼时中信21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委托来做特药监控系统时,没有向政府要一分钱,全部是免费投入。"这是我们中信集团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回报国家的一项工作。"这种看似大公无私的表态,并不符合以投入换产出的市场规律,难免受到质疑。因此从2006年药监部门开始实施药品电子监管至今,业界对中信21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它真正能够起到的作用一直争议不绝。

然而,作为被监管的对象,企业为了"完成药监系统分配的任务",除了配合监管,别无选择。

作为基药招标中的必备资质和加分项,工业企业一般将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核入与核销作为企业能够正常参加之后市场竞争活动的必备动作,尽管因为要购置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扫描与核入核销设备,调整生产线,同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等,每一项都在增加着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企业最终都选择了接受,"因为这是药监部门的要求,我们只能配合"

流通企业亦是如此。自20136月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开始正式执行之后,药品电子监管已经被明确列为行业运行规范,有了更为详细和严格的管理规章。

阿里巴巴能带来什么?

也许阿里巴巴的进入,能够成为业界对药品电子监管网改观的开始。

最容易实现改观的是技术层面。

现阶段工商企业对药品电子监管网最大的抱怨在于系统设计和承载能力跟不上企业的需求。通常的表现是"需要登陆很多次下载药品电子监管码,而且监管码的核销上传也很费力,反复多次操作才能完成。"一位制药企业生产质量负责人对《E药经理人》说。

造成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随着CFDA将更多细化到最小包装的药品纳入到药品电子监管中来,其所要上传、下载的数据量也变得极其巨大。尤其是基本药物,一个单品的生产量可能达到几千万甚至几亿个单位,这就需要药品电子监管网服务器的运载能力超强,显然,现阶段它的能力还有欠缺。

结果是,由于工业企业监管码上传的延迟而造成的整个药品流向信息更新不及时,继而致使流通企业的核入工作也遇到问题。"比如说,药品从工业企业到达九州通的库房后,由于上游工业企业没有及时将出库核销的信息上传到药品电子监管网,那么我们在产品入库核入时,就无法对接。"张青松,九州通集团技术服务部总经理对此深有感触。

技术优化后,下一个有可能做到的是实现信息共享。当然,这要在CFDA决定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数据能够多大程度上为阿里巴巴所用的基础上。

现在的药品电子监管网的设置是工业企业、流通企业、医疗机构单向点对点信息传输,信息的割裂性明显,只有CFDA能够掌握从生产到使用的全流程信息,而企业只能通过自己的客户终端查看具有业务往来单位的信息流向。

"若是能够开放数据库,打通企业自身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全链条信息流,不仅方便企业将药品电子监管码同企业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同时也方便企业查询产品流向信息,这可以作为鼓励企业积极上传信息的一个方式,因为对于所有企业而言,自身产品的销售流向是企业制定产品市场销售战略的重要参考,而目前,这一点企业是通过向第三方机构付费实现的。"张青松表示。

宏大设想

这为CFDA在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持续改进和合理应用提供一种思路。怎么实现?靠阿里巴巴。

一个比较简单的思路是"按照运作淘宝的规则运作药品电子监管网,通过监管码将药品从生产、流通、使用的信息流作为主轴进行纵向连接,同时各类医药企业经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与自身企业管理系统做分散式连接。"

当信息纵向、横向的互通无碍后,对CFDA来说,将能够更详实地掌握药品的流向,而且一些产业内存在的顽疾,比如挂靠、走票等违规现象将无所遁形,同时企业也能够掌握自身的产品流向,为制定生产、销售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若是将信息流的链条再向前延伸,那么它能够实现的价值将更大。事实上,这也是CDFA当年启动药品电子监管工作时,期望达到的一个目标。20122月,彼时的SFDA印发的《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就提到:将进一步拓展药品电子监管系统的深度应用,探索电子监管系统与医保卡系统互联互通的可行性。

从技术层面来分析,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管工业企业、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找到任何一家稍有资质的电子监管码终端采集方案服务商,他们都能够将电子监管码的系统同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如HISERPCMS等进行对接。"一位供职于河南新乡市一家电子监管码终端采集方案服务商的刘姓工程师表示。这位工程师曾经供职于国药集团河南分公司,当时他的工作就是将国药自身的CMS系统与其所服务的医院药房进行信息化对接。他坦言,唯一的障碍就是这一应用方向在部门利益的错综复杂背景下的可行性,显然这是目前在医药产业运行任何政策都必须克服的最大障碍。

所以,当这些官方数字、技术解决方案摆在眼前,有关药品电子监管码未来商业模式的任何逻辑推理都显得缺乏力量,因为现阶段谁也无法准确预测如此庞大的数据集合,会给医药产业带来哪些变化,尤其当操盘者又可能是阿里巴巴的马云。他是将中国非传统节日光棍节,打造成全民购物狂欢的盛宴,且单日销售额达到350亿元的"神话"缔造者。

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是,马云在20135月联合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控股、中国邮政集团、中国邮政EMS、顺丰集团、天天、"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宅急送、汇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在深圳共同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而菜鸟网络的下一步商业设想便是通过旗下中国智能骨干网,建立中国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平台。中国智能骨干网将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网络金融等新技术,为各类B2BB2CC2C企业提供开放的服务平台,并联合网上信用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共同打造中国未来商业的三大基础设施。

但这一切猜想成立的前提是政策藩篱的拆除,比如CFDA对药品电子监管码的下一步的设想如何?推动力度有多大?卫计委在14个试点省医疗机构电子监管码政策的推动是否持续和真正落实到位?还有在"三保合一"仍未定论,花落谁家尚未可知的情况下,电子监管码能否最终如愿对接?这些现在还都是未知数。

   配小贴士:

起底中信21

中信21实质上是一家私人控股的公司。主要有5家主要股东,分别是:Uni-Tech21CN CorporationPollon Internet Corporation、陈晓颖、中信集团,其中前三家机构都属于陈晓颖绝对控股的企业,通过上述三家机构和个人所持,陈晓颖持 有的股份实际控股了中信21世纪。

2005年,中信21与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药监总局合作,利用电子监管网作为平台,推行食品和药品的电子监管码。质检总局对这个计划极其热衷,从20054月开始,质检总局不断推广电子监管网。两年多的时间里,质检总局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机关挂名,发布了近百个文件,还多次召开现场会。200712月,质检总局又发布了通知,要求从200871日起,食品、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化妆品9大类69种产品要加贴电子监管码才能生产和销售。这一通知下达后,遭到了食品企业几乎一边倒的反对。

20082月,19家知名食品企业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对推广电子监管码表示严重质疑。200881日,《反垄断法》实施的第一天,国家质检总局成为了该法实施后第一起诉讼案的被告。北京4家防伪企业以涉嫌行政垄断将国家质检总局诉至法院。而后一个事实的踢爆--国家质检总局在推广食品电子监管码的中信国检中占有30%的股份。这让质检总局更是身处舆论漩涡之中,电子监管码背后的利益格局,就此起底。此案号称"中国反垄断第一案"

    此事件的结果是质检总局从中信国检退股,并促使《食品安全法(草案)》经过第二次审议之后,电子监管码制度最终被删除,国家不再强行要求食品、家用电器、化妆品等产品加贴电子监管码,防伪和电子监管重新回归市场,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然而药品电子监管由于药企呼声较小,被保留下来,重新推行。
您可能感兴趣
跨国药企碰瓷失败,百济神州专利保卫战大捷
跨国药企碰瓷失败,百济神州专利保卫战大捷
产业资讯 医药投资部落 2025-05-02 93
第十批国采全面落地,下一批启动在即
第十批国采全面落地,下一批启动在即
产业资讯 赛柏蓝 2025-05-02 94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175